微信扫一扫
8月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纵深推进反诈三年行动,以务实举措筑牢民生防线情况。一组组数据彰显着山东反诈“组合拳”的力度,这场纵深攻坚,正为群众筑牢一道道安全“新防线”。今年是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三年行动第二年“深化攻坚年”,全省各级各部门将全力抓实打防管治宣各项措施,坚决打赢反诈人民战争。
技术赋能+精准拦截,构建全链条防御屏障
反诈的核心在于“防患于未然”,山东将技术创新作为破局关键,通过智能化手段织密“事前预警、事中阻断、事后追损”的全链条防护网。
在前端预警环节,山东依托大数据与大模型技术,构建起覆盖广、精度高的风险识别体系。一方面,针对涉诈短信、电话、网址等信息流,实施“境外来电保护”“屏蔽短信”等无感化措施,从源头掐断诈骗传播路径;另一方面,围绕仿冒App、域名、IP地址建立动态黑名单,对新型规避手段进行智能化拦截,让诈骗工具“难遁形”。今年全省发布的938.6万条预警信息,正是技术预警能力的直观体现。
在中端处置环节,“线索快打”机制与四级闭环体系形成合力。“省主建、市主研、县主劝、所主见”的分级责任模式,让1.8万名民辅警与5.5万名网格力量快速响应,通过“短信+智能语音+人工电话+上门劝阻”的分级措施,实现对潜在受害人的精准干预。特别是对紧急高危人群,15天持续关注的“深度劝阻”机制,将劝阻成功率提升至99.99%,单今年就避免群众损失17.3亿元。
在后端追损环节,金融治理的“闭环思维”成效显著。通过跨行业风险信息共享、异常账户动态管控,以及涉案资金“逐级下延追缴”机制,山东实现了从“被动止损”到“主动护资”的转变。这种全链条技术防御,既卡住了诈骗分子的“信息流”,又守住了群众的“资金链”。
协同联动+合成作战,凝聚全社会反诈合力
电信网络诈骗的跨域性、隐蔽性,决定了治理不能靠“单打独斗”。山东通过压实责任、打破壁垒,构建起“警信银企联动、省市县所贯通”的合成作战格局。
在部门协同层面,“吹哨攻坚”机制让反诈力量攥指成拳。公安、通信、金融、企业四方协作,不仅实现了涉诈数据的实时共享,更在案件侦办中形成“多警种上案、全链条打击”的合力。针对推广引流、转账洗钱等黑灰产,山东部署“扫楼”“清源”行动,依托察打一体数据模型批量输出线索,让藏匿的窝点无所遁形。这种“专业力量+技术手段”的组合,让打击更精准、治理更高效。
在社会动员层面,“警格+网格”融合模式激活了基层治理末梢。5.5万名网格员与高校公益力量深度参与,将反诈工作延伸到社区、农村、校园的每个角落。这种“专业队伍+群众力量”的结合,既解决了预警劝阻“最后一公里”问题,又让“全民反诈”从口号变为实践。从银行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客户异常转账,到网格员上门宣传防骗知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精准施策+分众宣传,筑牢群众思想防线
反诈的根本在于提升群众“免疫力”。山东跳出“大水漫灌”的宣传模式,以“精准画像、场景干预”直击重点群体,让防范意识入脑入心。
在风险研判上,山东聚焦高发区域、高危行业和重点人群,通过大数据复盘犯罪新路径、新介质,构建全维度信息流预警模型。这种“靶向定位”让治理更具针对性——对老年人重点宣传“保健品诈骗”,对学生群体聚焦“校园贷陷阱”,对企业主强化“虚假投资”警示,实现“什么人群易受骗,就讲什么案例;什么手法高发,就防什么套路”。
在宣传方式上,“四维防御体系”让教育更具实效。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站点、设计场景化干预方案,山东将抽象的反诈知识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案例。特别是对预警发现的潜在受害人,不仅“当面劝”,更“持续防”,通过15天跟踪关注的“免疫式训练”,切实提升群众的识骗能力。这种“精准滴灌+长效巩固”的宣传模式,让防范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警觉”。
此次发布会上,还发布了不断花样翻新的电信诈骗案例。不论是种类还是犯罪手段都有更新。这也警示人民群众: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电信网络诈骗如隐藏在暗处的暗流,时刻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秩序,需要小心再小心。
在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犯罪链条日趋隐蔽的当下,山东作为经济与人口大省,以三年行动为抓手,打出一套集技术防御、协同作战、精准宣传于一体的“组合拳”。反诈工作成效背后,是山东以系统思维破解反诈难题的深层实践,为群众筑牢一道道坚实的安全“新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