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当当当……”墙角的座钟慢悠悠地响起,唤醒了朦胧的晨光,也开启了我和孩子们一天的学习旅程。
今天是2022年3月14日,星期一,本该是我和孩子们在校园相聚的日子。然而受疫情影响,线下教学全面暂停,我们不得不开始云端相守的时光。
看着屏幕上孩子们认真早读的画面,身后传来的滴答声不由得将我的思绪引向记忆深处……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996年。因为家乡的教育比较落后,已经是上幼儿园年纪的我,还在村子里过着追鸡撵狗的日子,而大我8岁的哥哥,已经转到临镇的初中去读书。每次看到哥哥用自行车驮着口粮去上学的背影,尚且年幼的我总会觉着哥哥很累,却根本无力理解他对接受优质教育的执着追求。
两年后的秋天,我第一次走进学校。说是学校,条件却差得可怜,除了几间简陋的教室和一个半大不大的院子,可以用别无长物来形容。这里既没有球场跑道,也没有花园亭廊,甚至学校门口连个牌子都没挂,在外村人眼中不过是个稍大的农家院落。
走进教室,在那个连板凳都要学生自带的年代,看到墙上的水泥黑板便见到了学校所有的教学设备。难道教室里没有一点儿彰显童趣的装饰吗?还是有的,不信你瞧窗台上装满花种的玻璃瓶,还有那插入屋顶芦苇层的纸飞机……
因为没有电灯,我们上下学的时间是很随意的,不同年级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都自有章法。即使在平常时节,老师在确认大家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也是很乐意让同学们多玩一会儿的。到了觉着该上课的时间,便找一位同学到院子里去喊大家回教室……怎么样?是不是散漫又温馨?
不过,安逸的时光总是短暂,家乡教育不知不觉迎来了发展变革的脚步。
2000年,我们全校师生一起转到了邻村的学区小学。在新的学校,我们有了美丽的花坛和标准化的操场,上课的教室也更加宽敞明亮,还开设了英语、电脑等新鲜课程,有机会接触显微镜、计算机这样先进的教学设备,品尝到自己动手做科学实验的乐趣。当然了,教学环境的改变也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变得井井有条起来。
差点忘了,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任命为班长,后来又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正是有了这些角色的鼓励,才让接下来的学习充实而忙碌,助力我的求学之路越走越远。
转眼来到2007年,我顺利考入县城的高中。开学不久,我还未从对环境的新鲜感中缓过劲来,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劲风已吹到跟前:取消周考,看不到分数排名,假期增多,作业减少,晚课变成自习……正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差点迷失在放飞自我的困境中。好在有一群满腔热忱的老师,在课堂上对我谆谆教诲,下课后找我促膝长谈,才帮助我不负众望成为家里第二个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的我始终牵挂着家乡教育。几经思索之后,2016年我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决心用自己所学助力家乡教育发展。
乘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我目睹了电子白板、录播教室、远程课堂等智能装备成为新校园标配,教学云平台建设加速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共享,每年数以百计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一座座特色文化校园在乡村拔地而起……正是这些变化帮助我们跨越数字鸿沟,给了我们“居家抗疫,停课不停学”的底气。
“当当当……”熟悉的报时声传来,下课的时间到了。
我转头望着那走了半个多世纪的座钟,渐渐明白:时间不在过去,也不在将来,就在这不紧不慢的滴答声中。
钟摆不停,时光不老,我们永不停歇。
(张晨光 山东省宁津县第三实验中学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