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众”说节气·立秋丨夏气渐消 秋韵始浓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众”说节气·立秋丨夏气渐消 秋韵始浓

原创 阎润珍2025/08/07 17:38:4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 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山东的蟋蟀全国闻名,泰安宁阳蟋蟀更被誉为“天下斗蟀第一虫”。立秋之后,每当夜晚来临,宁阳的庄稼地里,总会看到全副武装的捉虫人下地寻虫。

随着上海、江苏等地收购商陆续到来,宁阳黑风口蟋蟀交易市场也迎来开市。道路两侧,错落有致的遮阳棚下,为客商准备的桌椅整齐排列,蟋蟀罐、斗栅等商品琳琅满目,“蟋蟀经济”火热启幕。

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当微微北风轻轻吹开炎炎暑气,清晨白露晶莹未晞时,蟋蟀开始鸣叫。捉蟋蟀、斗蟋蟀是立秋的民俗,早在唐代就已形成。山东宁阳、宁津、乐陵等地多出名品,备受全国玩家喜爱。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从此夏气渐消,秋韵始浓。不过,这时山东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鲁西北是产棉区,立秋开始给棉花“打头去心”。阳信一带会收集草、叶沤绿肥。诸城一带则“开沟”,即到地瓜田里,挖地瓜看看长势,估一估丰歉。

立秋是“四时八节”之一,“贴秋膘”体现着对立秋的重视。古时,人们会在这天称量体重,并与立夏时进行对比。此外,吃“秋鱼”是潍坊传统之一,据说可以消暑祛病;淄博有“啃秋”习俗,立秋吃西瓜;招远、龙口一带是“入伏的饺子,立秋的面”,长岛则是“立秋的饺子,入伏的面”;诸城和莱西等地别有特色,吃的是用豆沫和菜煮成的菜肴,俗称叫“渣”。老话讲“青菜豆腐保平安”,当地认为,吃了“渣”能预防秋季腹泻等身体不适,日子会顺遂健康。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意味着开始;“秋”,则象征着禾谷成熟。此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整个自然界开始从繁茂成长向成熟过渡。

立秋已至,似乎一夜之间,秋意便弥漫开来。一卷秋风,一夜新凉,仿佛是大自然对即将到来的季节的温柔提示。立秋的三候也如约而至。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这短短十五天内,天地之间的变化细微却显著,仿佛一场静谧的交响乐,奏响了夏与秋的交接篇章。

立秋后的青岛,湿度降低,海风变得干爽清凉。八大关绿树成荫,漫步其中,海风穿林而过,树影婆娑,清凉沁骨。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等20多个国家风格的别墅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初秋时节,部分树木(如梧桐、银杏)叶梢开始悄然染上淡淡的金黄或微红,与色彩斑斓的欧式建筑外墙(红瓦、黄墙、绿窗)相互映衬。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在复古街道和建筑上,光影斑驳,油画感十足,随手一拍即是文艺大片。

可在景区内或周边找一家海景咖啡馆或茶室,坐在露台上,吹着海风,看云卷云舒,感受青岛特有的“慢”节奏,体验城市人文与自然风光的完美融合。

立秋的枣庄街头,鏊子声比蝉鸣更喧嚣——当第一缕秋风掠过运河古闸,煎饼摊主挥铲如剑,十八种时令菜在滚烫鏊子上演“夏秋交接仪式”!这味从饥荒岁月涅槃的非遗美食,藏着鲁南人“咬住盛夏尾巴”的狂欢哲学。

俗话说,“立秋吃渣,腰不疼腿不麻!”枣庄方言称菜馅为“渣”,立秋吃菜煎饼称“咬渣”,实为借百蔬纤维扫除夏季积滞的湿热。夏末秋初的清晨,煎饼摊主直奔菜市,专挑“跨界鲜货”——末伏冬瓜丝(祛湿)搭初秋嫩南瓜(健脾),紫茄条(解暑)缠新茬白萝卜丝(顺气),野苋菜(排毒)拌头茬花生碎(润燥)……一口咬下,仿佛吞进了整个微山湖的生态平衡。

剖开金黄的枣庄菜煎饼,食材颜色缤纷绚烂。焦脆层:煎饼烙出虎斑纹,立秋的凉风在齿尖炸成酥片;凝鲜层:冬瓜汁+萝卜汁+茄子液被蒸汽凝成琥珀冻,是夏秋精华的封存;爆破层:故意保留的脆豆角、硬茬芹在口中咯吱作响,仿若咬碎暑气残骸;彩蛋带:苏子籽暗藏药香,这是《本草纲目》认证的“解郁神药”。

当别处立秋啃西瓜时,枣庄人选择用菜煎饼完成季节交割。这方寸之间的酥脆浓香,成为运河畔永不散场的盛夏告别礼。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将至,暑热未消而秋凉渐起。作为夏秋之交的关键节气,此时养生当注重"润燥、养肺、敛阳"三大原则。

秋燥之气伤肺津,立秋养生重润肺,宜食酸甘,可食用梨子、银耳、百合等润燥食材,用杏仁、蜂蜜、芝麻等调制羹汤。民间素有"贴秋膘"习俗,但需注意循序渐进,避免骤然进补伤脾胃。

立秋节气讲究"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时昼夜温差增大,睡眠时要注意腹部保暖,建议穿棉质睡衣避免着凉。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如晨间散步、八段锦等柔缓运动,既能增强肺气,又可帮助阳气收敛。

中医认为肺主气机,肺润则气顺。立秋时节,可通过深呼吸练习、品茗赏菊等方式怡情养性。适当食用具有滋阴润肺功效的沙参、麦冬等中药材,或用罗汉果、胖大海泡水饮用,可有效缓解秋燥引起的咽干咳嗽。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让我们把握节气更替的养生良机,让身心如秋水般澄明,似秋空般舒朗。

作品:《归农》,刻画了秋后暮归的农夫和耕牛的形象,四周有高耸的稻荷和满地的瓜果,呈现出立秋时节丰收的美好景象。在技法上,作品采用了描金彩绘方式,既突出了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又将传统绘画的写意特点融入其中,使作品更为生动灵活、细腻传神。

作者:秦绪荣,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长清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