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感知山东记者谈|从山东实践,看“了不起的中国创造”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感知山东记者谈|从山东实践,看“了不起的中国创造”

转载 阎润珍2025/08/19 17:04:1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中国山东网 编辑: 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从日照钢铁车间里钢水7分钟“变形”的工业奇迹,到泰安电缆工厂中AGV小车的无人化穿梭;从德州宁津健身器材占据全球三成市场的产业逆袭,到滨州低空空域里无人机翱翔的新兴图景……山东正以“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和“敢领风气之先”的改革魄力,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兴产业生态构建、县域经济特色发展等领域蹚出新路,用一个个鲜活的创新实践,诠释“了不起的中国创造”。

传统工业的数字革命钢水7分钟“变形记”

黄海之滨的日照钢铁控股集团车间内,一块钢水的“变形”正在颠覆百年钢铁工业认知。在全球最先进的ESP生产线上,钢水从冶炼到轧制成卷仅需7分钟,较传统工艺节能50%-70%、节水60%-80%、减少碳排放60%-80%的硬核数据,让“傻大黑粗”的钢铁产业焕发绿色生机。

这条改写行业规则的生产线,是日照钢铁将30年炼钢经验转化为智能算法的结晶。在1780平方米的铁前集控大厅,工人远离高温粉尘,通过401块大屏幕、100万个数据采集点构建的“钢铁大脑”,实现全流程远程操控。“钢板上的皇冠”9镍钢量产、0.01毫米“手撕钢”打破国际垄断,工程机械用高强钢、集装箱板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这些“硬核”产品正通过日照港的巨轮驶向全球,让 “山东钢”成为国际市场的质量标杆。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产业生态的重构。36.4平方公里的钢铁配套产业园内,上海通用重工、北京利尔等企业扎堆落地,形成“冶炼— 精深加工—下游延伸”的全产业链。钢铁与汽车两大支柱产业的耦合效应愈发凸显,企业间合作持续深入,汽车用钢本地化供应率不断提升,钢铁企业的研发方向也因汽车产业的需求升级而持续迭代,这种“港产城”融合的“日照模式”,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智能制造的高阶进化数字孪生“黑灯工厂”

在泰安市宁阳经济开发区,宝胜(山东)电缆有限公司的车间呈现着未来工厂的图景:智能叉车与AGV小车沿着沿着预设轨迹无声穿梭,机械臂精准对接原料库,40秒完成任意货位出库,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这就是行业内领先的“黑灯工厂”。

“电缆行业生产成本占比超85%,数字化是唯一出路。”公司高级业务经理赵腾飞的话道出转型逻辑。面对产品规格繁杂、定制需求高的行业痛点,宝胜电缆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实交互体系:通过电工智慧物联平台,电缆生产全生命周期可视化呈现,新产品验证周期缩短,安全风险预判准确率提升。其自主研发的智能管理平台(ASWMS)集成台自动化设备,使物流效率提升,60% 人力劳动被智能系统替代。

转型成效堪称惊艳:效率提升65%、库存周转率提升300%、运营成本降低28%,99%的产品合格率彰显“中国创造”的精度。作为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承担者,宝胜电缆近5年开展研发项目60余项,其特种电缆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应用于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高端领域。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这场变革印证了中国制造向“智造”跃升的坚实步伐。

县域经济的创新突围小县城健身器材全球抢单

在鲁北小城宁津,有一组震撼行业的数据:全国每10件商用健身器材中,7件产自这里;全球市场份额占比30%。这个面积不足900 平方公里的县域,用20余年时间完成了从家庭作坊到全国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的逆袭。

走进山东布莱特威健身器材的数字工厂,焊接机器人以毫米级精度作业,激光切割、智能喷涂、自动化组装无缝衔接。“从新产品设计到样品落地,仅需15天。” 公司负责人介绍,其TY力量系列训练器嵌入生物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用户12项身体数据,通过AI算法生成个性化健身方案——这种“硬件+服务”的创新,让海外订单实现翻倍增长。

产业崛起的背后是“全链条自主可控”的韧性。宁津构建了“半小时配套圈”,95%的配件可在县域内配齐,从钢板原材料到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本地化供应。山东美能达健身器材研发的“室内冲浪机”成为巴西健身房“打卡神器”;迈宝赫在巴西建立海外仓,将交货周期从45天压缩至7天。如今,“宁津健身器材”区域品牌价值超百亿元,从“代工贴牌”到“标准制定者”,这个小城的蜕变书写了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典范。

新赛道的蓄势腾飞:竞逐“天空之城”

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当下,低空经济作为一片极具潜力的新赛道,正吸引着各方目光。滨州以前瞻布局与硬核实力,在这片新蓝海中划出亮眼轨迹。

滨州的低空经济版图,始于大高通用机场的坚实奠基。2002年规划、2003年动工、2004年获颁机场使用许可证,如今这座国家A1类4C级机场,以2000米长跑道、3563平方公里规划空域,跻身全国十大通用机场并稳居华东首位,为产业发展筑牢“空中支点”。

机场“起飞”后,通航制造迅速跟上。曾在国内市场战绩辉煌的 “滨州造”钻石DA40飞机,2024年底重启生产线。这条涵盖复材、总装等全流程的自主产线,历经2000余万元厂房改造升级,2025年将冲击15架整机、10套机身的产销目标,更有望实现飞机出口“零突破”,让“滨州智造”飞向国际。

低空经济的腾飞,需“空中”与“地面”协同。滨州3家园区入选省级航空航天产业园,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已招引入驻一批航空产业头部项目,在新能源飞机研发、航空培训等领域实现突破,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产业发展,服务先行。2024年5月,全省首个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在滨州揭牌。该中心构建起集审批、监视、管理于一体的管控体系,配套3044平方公里空域与天城云云平台。截至目前,已保障超1600架次飞行、累计航时1568小时,为无人机企业“保驾护航”。/张敏敏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