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闪电评论丨今天,我们该如何弘扬英烈精神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闪电评论丨今天,我们该如何弘扬英烈精神

转载 靳冬群2025/09/30 16:28: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编辑: 8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9月30日,第12个烈士纪念日到来,我们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百年前,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写道,“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永远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该如何弘扬英烈精神?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忧患、屡经沧桑,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民族一次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英烈精神总是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破了茫茫黑夜,点亮了冉冉曙光。

英烈精神是一种“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历史进程浩浩汤汤,爱国主义的热血澎湃激荡。佟麟阁为阻挡敌人的入侵,誓与卢沟桥共存亡;邱少云在牺牲关头,依然保持着超乎常人的纪律意识与革命定力;杨靖宇只能以枯草、树皮、棉絮果腹,依然孤军奋战,与敌人周旋到底……在家国罹难之际,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用一个个挺立的脊梁“支大厦于将倾”,谱写了一曲救亡图存、气壮山河的民族史诗。

英烈精神是一种“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没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历史烟云里,浓缩着不畏强暴的抗争,铭刻着气冲霄汉的战斗。从秋瑾、林觉民到李大钊、瞿秋白,从方志敏、赵一曼到杨靖宇、左权,从张思德、董存瑞到黄继光、邱少云……中华儿女共赴国难,“誓死不做亡国奴”,用铮铮铁骨和血肉之躯筑就了一道巍巍长城。众志成城、抗击外侮的英烈们,在一代代中国人崇敬的目光里,鲜活而不朽。

英烈精神是一种“矢志不渝”的信仰精神。英雄,就是伫立人间的一种主义、一种信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方志敏誓死不渝的革命信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夏明翰面对敌人写下的雄壮诗篇;“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赵一曼在幼子与信仰之间选择后者的大义凛然……他们选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因为心中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

“英雄者,国之干。”重读一封封红色家书,重温一个个红色故事,总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之中,都蕴含着中华民族面对艰难困苦和风险考验时决不屈服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成就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第12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社会各界在铭记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意志。

铭记英烈的贡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勇于为革命事业献身,彰显着烈士的高尚品格,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英勇献身。为英雄烈士设立纪念日,以国家的名义向他们致敬,就是要铭记弘扬他们的丰功伟绩,学习传承他们的宝贵精神。

弘扬英烈的事迹。点亮一个个英雄烈士的光辉事迹,融入民族精神的璀璨星河。近年来,从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到为4200多万个家庭悬挂光荣牌,从举行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到连续12年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一系列缅怀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的部署和举措,让英雄故事从一个人、一个家、一座城推而广之,引导全社会形成集体记忆。

汲取英烈精神的力量。英烈精神,是助力我们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今天,我们远离了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但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依然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从英烈身上汲取力量,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然而,在历史虚无主义时有冒头的今天,质疑、歪曲和戏谑民族历史,甚至抹黑、诋毁英烈形象等问题时有发生。

这警示我们,必须更好地赓续英烈精神,让尊崇英烈成为社会共识。

“走”进历史深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基因是最好的营养剂。近段时间,电影《南京照相馆》《山河为证》、纪录片《何以和平》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进入大众视野,通过影像回望历史记忆,将观众的思绪带回那段“狼烟四起,热血壮山河”的峥嵘岁月,让人们对那段浴血奋斗的真实历史认识更加深刻。

赓续英烈精神,既要讲好英烈故事,更要让人们与英烈进行深度精神对话,从而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融”于数字空间。在数字云端,“红色记忆”VR展馆让年轻一代身临其境感受烽火岁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杨靖宇、彭雪枫等10多位抗日英烈被用光影“复原”,让观众与英雄“重逢”。

作为“网生一代”,年轻人的认知习惯深度契合数字时代特征。赓续英烈精神,也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善用新技术手段,将英烈们滚烫的家国情怀更加可触可感,增强英烈精神的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

“植”入情感深处。打动人心的传承,离不开情感共鸣。近日,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开学典礼,通过重温“爱国三问”、致敬天安门国旗等充满家国情怀的仪式,为全体师生上了一堂铿锵有力的“大学第一课”。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科研实验室里一个个不眠的深夜,乡村振兴一线以犁铧为笔的耕耘,三尺讲台上倾尽全力培育人才的汗水,体育竞技场上为国争光的呐喊……穿越历史烟云,英烈精神早已根植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灼灼蔓发、蓬勃生长。

盛世更思英烈,铭记亦为前行。每一个烈士纪念日,都是一次对英烈精神的传承,也是一次对家国情怀的铭记。英烈们用鲜血与生命告诉我们,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幸福更不能靠别人给予。前进道路上,十四万中华儿女还将秉承英烈们不甘屈服的崇高气节、爱国奉献的博大情怀和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继续开创光明美好的未来。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