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各美其美”,是承认差异,并相互尊重对方的发展;“美美与共”,是指人类命运与共,必须走合作共赢的路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可以溯源于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在“和而不同”和《礼记·礼运》“大同社会”等思想基础上,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这是今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论坛主题的直接来源。
因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典型的“东方美学”。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尼山论坛是世界领略“东方美学”的机会。


图源:新华社
“东方美”有深邃的基因。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指出: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妙”“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则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同时他还看到,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有着重要的内在的联系。
老子道家美学和孔子儒家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老子思想以“道”为核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美是“道”的自然显现,主张“大巧若拙”,强调回归本真。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重视人之于自然、人之于人的对应关系,将美与善等同,认为美德即美,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的内在关联。


图源:新华社
由于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长期居于重要地位,孔子的美学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使艺术和道德产生深度关联。据统计,《论语》中“美”的出现有14次,有“先王之道,斯为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里人为美”,“宋朝之美”,“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有美玉于斯”,“君子成人之美”,“富有,曰:‘苟美矣。’”“不见宗庙之美”,“尊五美,屏四恶”等。
孔子的美学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于《论语·八佾》篇。这篇开始是“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在孔子来看,礼乐的本质在于人心之仁,违礼行为源自人心不仁。孔子以季氏僭用八佾之舞,点出尊重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性,认为礼乐形式必须以内在的仁为前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鉴于此,孔子提出两个重要的美学思想。
第一个美学思想是“绘事后素”。《论语·八佾》中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问道:“‘俏丽的笑脸多美呀,明亮的眸子多妩媚呀,洁白的脂粉装扮得她楚楚动人呀。’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绘画是先有白底,然后再涂抹颜色”。“这么说礼仪产生在仁德之后了?”孔子说:“给我启发的是卜商(你)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绘事后素”思想,阐释了仁德乃是礼仪之基础,礼仪是具备仁德之后才产生的规范制度。礼仪不在于华丽隆重,而是在于简单、朴素,礼仪重在内容而不重在形式。


图源:新华社
第二个美学思想是“尽美必须尽善”。《论语·八佾》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句话的意思评论《韶》乐说:“极尽其美了,又极尽其善啊。”评论《武》乐说:“极尽其美了,但未能极尽其善啊。”
通过《韶》和《武》的对比。孔子认为《韶》乐尽美尽善,而《武》尽美却未尽善,这里的美指形式上的美,两者在声音上都盛大宏美,区别却在于内容的是否善。
依孔子之意,舜的天子位由“禅让”而来,合乎道德,而周武王的位子则由征战商纣取得,尽管声势浩大也为正义方,但乐中仍含杀伐之音,于礼于仁不合,因而未尽到善。
在孔子看来,美需服从道德规范,强调“仁”与“礼”的结合,礼乐之美需要在仁善基础上实现,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成人之美”需以仁义为前提。
“绘事后素”和“尽美必须尽善”美学思想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呈现出由内向外散发的特质。这种美学思想延伸到社会领域,首先是人与人“以仁相处”。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是“邻里”的意思,古代“邻里”是古代社会基层组织单位,通常以五家为邻,四邻构成里,负责共同维护社会秩序。这句话直译为“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理想的。选择住处而不选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算明智呢?”,本质上的意思是“与仁德为邻是美好的”,或者说“以仁为原则和邻里相处为美”,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以仁德的相互影响为美。

“绘事后素”和“尽美必须尽善”美学思想,延伸到治国,就是“礼之用,和为贵”的“先王之道”;延伸到国与国之间,就是“协和万邦”,这里边的理念都是一致的。《尚书》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协和万邦”思想,是孔子“仁”“和”“善”的美学思想运用到人与人、国家治理之后,延伸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外事关系,在如今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上也有所体现。
在本届论坛上,我们高兴地看到“东方美学”正延伸到“技术伦理”领域。“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我们更需思考如何用技术创造价值、丰盈生活。”韩国釜山大学占毕斋研究所研究员许喆深有感受,“孔子倡导的‘仁’‘礼’‘义’等观念,将成为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指南针’,为我们在技术洪流中明辨方向、涵养能力提供指引。”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美学智慧”。“东方美学”是真、善、美三大终极价值的统一,饱含对大自然的关切,饱含对人与人、国与国如何相处的关切,不但对中国人性格的塑造影响深远,也是今天世界和谐共处,走向更美好未来的精神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