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年戏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副刊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年戏

投稿 寒长菊祢丶ⅵ~12-20 07:0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 948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589898712.jpeg

■郑天峰

我的童年是在看大戏中度过的。

我家在山东省庆云县尚堂镇姚千村,刚刚解放的时候,全村就有三百多户人家,近两千口人。北面紧紧毗邻着郑家和马家村,三村共筑一道围墙,所以也通称姚马郑村。这里当时是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街面齐整,商铺林立。

每逢春节,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家家户户煎炒烹炸的芳香,增添了新年的气息。最能体现年味儿的要数年年唱大戏了,并且不是一台,而是东西两头两台对垒,那种热闹整个村庄沸腾起来了,成了周围村庄的文化娱乐中心。

村东头唱的是山东梆子,即章丘梆子,简称东路。村西头是西路梆子,实际是河北梆子。每年一到秋收完了、地净场光的时候,每天晚上戏班子就开始紧锣密鼓地排练起来。那时人们不讲金钱,完全是农闲时期自娱自乐,无论是老师还是演员,都是自愿,没有报酬。有些必要的花费都是大伙自愿捐献。

东头的拨师(导演)是姚玉仙。人如其名,身材匀称,面皮白皙,长相俊美,子弟(非科班)青衣行当出身,演技、扮相、唱腔都深受观众欢迎。他的艺名叫迷糊,在四里八乡一提起“迷糊”没有不知道的。特别是他擅长“哭戏”,他上演《李翠莲上吊》,台下的妇女有不少哭得抽抽搭搭的。他指导演出的剧目有《桃花庵》、《串龙珠》、《大破洪洲》、《走雪山》等等。山东梆子的后台(伴奏乐器)特棒,犹如现在的交响乐,因而得到多数妇女、儿童的欢迎。有时为了增强实力,还从附近村庄请来琴师朱金梓 、红(须)生温家业、花旦朱金香等前来助阵。

西头的拨师是姚福海,五短身材,不注意仪表,不太光鲜团脸儿好像几天没洗的样子。可一上舞台,精气神就来了,演啥像啥,活灵活现。他丑行科班出身,常有戏团聘请。他会的剧目特别多,而且可以京梆两下锅,人称“戏篓子”。我就纳闷了,他大字不识几个,小小的脑壳里怎么装得下那么多戏文?他指导剧目都是句句口授,身体力行,文武兼备,如《金水桥》、《白水滩》、《二进宫》、《乌盆记》等,最受青年和老年人青睐。

一过大年初十,剧团有关人员把最亲近的亲戚走完,就开始为演出做准备了。先指派有大牲畜的人家去拉来早已租赁好的戏箱(行头、道具和舞台设施),村东西两头开始争先恐后地搭戏台。两头的戏台相隔二百来米,像摆擂台似的。

村中各家各户也积极做好准备,有的接来闺女,有的请来老姑太太,像娶妻嫁女似的,好不热闹!

演出一般在正月十二开始,多在晚上进行。戏台前面的两个台角上放置了大大的灯盏,那是用盆子盛上棉籽油做的,里面放了两根布吉(纺线用的棉絮条)作为灯芯;灯头挺大,照得戏台上还算光亮。台下早已挤满了观众,不但有本村的人,周围三五里的村庄来的也不少。老人和妇女在中间坐在凳子上;青壮年男子在两旁站着;孩子们看不见,就站在板凳上。虽然天寒地冻,但人们依然兴趣盎然,热情不减。

开场的锣鼓第二通响过,两头的戏台同时开演,排演了一冬天的剧目都要依次亮相。演员们都拿出看家的本领来吸引观众的眼球,都想得到观众好评和赞赏,争取压倒对方。东头的东路棒子通俗易懂、贴近大众,尤其那阵容庞大乐队激昂美妙的伴奏,动听悦耳,引来观众较多;而西头文武兼备的河北梆子吸引了争强好胜的青年和懂戏文的老大爷们,《二进宫》、《乌盆记》中演员大段的唱词更显示了演员功底的深厚;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们多为了凑热闹,不懂戏剧内容,一会儿跑到东头看看,一会儿跑到西头瞧瞧,嬉戏打闹,尽情玩耍。 一直到正月十六演出才结束,全村男女老少过足了戏瘾,也过足了“年瘾”。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