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警惕地震“创伤后遗症”| 心理咨询师:把握黄金72小时疏导心理应激反应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地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警惕地震“创伤后遗症”| 心理咨询师:把握黄金72小时疏导心理应激反应

原创 徐鑫2023/08/06 16:01:0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徐鑫 54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德州晚报全媒体讯  从灾难发生到灾后适应,不同人在心理、生理层面可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比如头晕目眩、坐立不安、心悸失眠、总是不自觉“回放”地震中的场景等等,这些反应都是心理失衡的表现。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春阳介绍,把握黄金72小时疏导心理应激反应,能够帮助个体较平稳过渡至平稳心理状态。

“全家人半夜被地震晃醒,我拉起孩子就往楼下跑,然后一路开车去中心广场,孩子可能是被晃动吓坏了,也可能是感受到我的紧张情绪,停下车后就开始呕吐,一直到现在必须我抓着她的手才能睡觉。”市民刘先生介绍,6岁的女儿在地震发生后表现出焦虑、恐惧的情绪。

“我父母单独居住,震动停止后我连夜赶过去,他俩紧张得双手冰凉,总说自己喘不上气。”郑女士介绍,她的父母年过70,曾经历唐山大地震,小侄子在那场地震中丧生,这次地震将他们重新拉回到当年的惨痛回忆。

李春阳介绍,地震“心理后遗症”大致可分为三种,其一是患过某种疾病的人,地震后神经紧张易诱发旧病,其二是突发事件重现过往负面情绪体验,造成恐惧心理,其三是纯粹条件反射导致的紧张焦虑。

“对突发事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黄金时间为72小时,可有效避免出现严重心理失衡,帮助个体较平稳过渡至平稳心理状态。”李春阳表示,心理干预的顺序为感受并接纳情绪变化,沟通疏导负面情绪,重建内心安全感。

具体方式包括,觉察自己出现创伤后,不要排斥、刻意回避或者隐瞒,而是向自己信任的人倾诉排解;可以保持同理心,但应减少浏览灾难负面信息;尽量保持正常的作息方式,睡前困难可以使用腹式呼吸放松方式解压;转移注意力,写日记或者随意涂涂画画等;主动参与,由被动转为主动,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等;积极回归岗位工作,身体节律保持在以往状态

李春阳介绍,灾难后应及时跟进心理危机干预,疏导负面心理情绪,如不及时干预,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进入慢性状态,甚至终生与痛苦相伴。如已经明显觉察出自己情绪有较大幅度变化,或者身体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