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农贸市场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既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场所,又是展示城市品位和文明形象的前沿窗口。
2021年以来,德州市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要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已投资5278万元,完成了6处农贸市场改造,5处正在进行改造。同时,今年计划新建4处农贸市场,也在有序推进中。提档升级后的农贸市场,实现了“颜值”“内涵”双提升。
▲改造前的北园便民市场设施陈旧、分区杂乱
改造后环境提升,买菜如同逛商场
摊档分类明晰、过道干净清爽、场内灯光明亮……8月17日,室外烈日炎炎,德城区北园便民市场内却空气清爽、温度适宜,周围居民们在此采购蔬菜水果等物资,脚步也从容悠闲了许多。
“现在的档口一个个十分齐整,就像超市一样,东西新鲜也实惠,咱逛着心里亮堂。”提到北园便民市场的变化,市民尚阿姨乐得合不拢嘴。十多年来,她每周都要来北园便民市场采购。以前她就住在北园小区,后来搬走了,却宁肯多走十分钟路程也要来这里。“老居民对北园便民市场有感情,看着它焕然一新,我打心底觉得高兴。”她说。
“分区明确,人车分流,商户信息在智能秤上一目了然,我们买着舒心,吃着也放心。”居民唐女士说。作为最直观的“消费阅卷人”,周边居民描述北园便民市场,使用最多的词是“整洁、亮堂、舒适、放心”。
相比居民,商户对于改造后的北园便民市场感受更深。李女士在北园便民市场经营粮油生意已有21年,从最初的露天平层到塑料顶棚再到如今的“超市化”购物环境,她目睹了市场一路走来的蝶变过程。“升级改造后,铺上了地砖,炎热的顶棚变成了中央空调,这样的农贸市场我以前想都不敢想。”她告诉记者,以前市场冬冷夏热,每到冬天冻得手疼,夏天热得常常中暑,春天刮风到处都是尘土,“现在跟着享福了!”她说。
北园便民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周金伟介绍,如今的北园便民市场实行人车分流、封闭式管理,现有商户65家。二楼平层正在建设的春风量贩超市也将于近日开业,届时将以餐饮、百货、衣帽为主补齐市场业态,全面服务周边百姓。
长效化管理机制 守住市场“新颜值”
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程启动初期,德州市就确定了高标准定位,坚持打造常态化、长效化运行机制的工作思路。在农贸市场内,坚持市场化运作,强化公益性定位,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现有市场为依托,引进国内先进运营主体和管理模式,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股入股,加快推进农贸市场专业化托管进程。
市场周围车辆乱停乱放一直是农贸市场的管理难点,针对具体问题,德州市下发《关于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实施人车分流管理的通知》,对管理内容进行细化分解,确保工作落地落实。
科技赋能,有效提升了农贸市场的管理水平。以北园便民市场为例,依托“互联网+”平台,商户的基本信息、流通数据、交易数据、检测数据等动态呈现,实现从企业主体、产品流通、行业监管到产品检测的全过程监督,农贸产品“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
为激活市场管理“末梢神经”,确保全员参与,德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吸收镇街食品安全网格员、食品安全志愿者等进入网格,将每一条街、每一个农贸市场细化到网格中,上下联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实落细。
5处农贸市场年底前完成改造
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今年3月份以来,德城区、陵城区累计投入850万元,用于三八路、迎宾路、南小市、阳光美食街、健翔苑5处便民市场的升级改造。目前,这5处正在改造的市场硬件已得到提升,经营秩序井然,环境卫生整洁,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的消费环境和购物体验将更加舒适,为德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坚实基础。按照计划,这5处便民市场的改造任务年底前全部完成。
同时,按照民生实事工作要求,今年德州市还做好了东七里铺、牟庄、袁桥、富源大街4处新市场的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市场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近期,德州市市场监管局又重新制定了高标准升级改造工作清单,建立了由市场监管、商务、城管、交警、消防、通信发展等部门(单位)组成的联合督导组,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督导检查。
同时,加强日常管理,督促市场开办方对市场内部卫生大整治,加强市场及周边环境卫生、人车分流、停车秩序管理,杜绝乱扔烟头、携犬进入不文明现象,推动农贸市场管理规范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