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 编者按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走在前、挑大梁·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各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蹲点采访,展现山东加快全产业链布局、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典型成效,以及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做大做强品牌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探索高端橡胶、特种橡胶定制化生产,提供国产橡胶材料解决方案
产销研用,齐鲁石化小胶粒赢大市场
7月29日,齐鲁石化橡胶厂首批7.8吨高充油高结苯环保丁苯橡胶下线,标志着该厂又一次实现技术突破。这款新材料对标进口产品,从客户需求调研到工业化方案落地,用4个月时间便完成了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准备。
这款兼具优异的抗湿滑性能和高充油特性的新材料,加工性能出众,适合异形轮胎制造,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乳聚高结苯高充油橡胶产品的空白。
齐鲁石化橡胶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李培培介绍,项目的快速推进,得益于企业在橡胶技术领域的积淀,更得益于其“产销研用”模式。
一条小小的轮胎,需要用到数十种性能各异的材料。齐鲁石化的研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此前,公司研发人员在四川、青岛等地走访下游轮胎企业时,捕捉到市场对高充油橡胶的迫切需求,但当时市场可选种类不多。
团队随即调研了产品相关特性,结合企业自身研发经验,启动产品开发,并迅速推进试验和中试。
稳定性是轮胎企业最看重的指标,如果橡胶质量波动过大,轮胎企业就需要频繁调整轮胎配方,生产成本会随之上升。齐鲁石化把研发环节“预置”到调研推广过程之中,使其产品在试用阶段便能获得下游企业的反馈。
同时,齐鲁石化橡胶厂还与青岛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由高校实验室开展小试和条件筛选,再由企业负责放大实验和工业化生产,既提高了研发效率,也降低了产业化风险。
联合攻关推动产业迈向更高水平。前不久,在齐鲁石化橡胶厂中心实验室,被业内视为“轮胎材料的未来”的乙烯基顺丁橡胶新产品诞生。该材料兼具高弹性、低滚动阻力、高耐磨性等三重特征,能让轮胎在高速行驶时降低能耗,将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中试、走向投产。
目前,齐鲁石化正积极对接客户,探索高端橡胶、特种橡胶的定制化生产。在CHINAPLAS国际橡塑展上,公司联合多方展示的特种橡胶产品吸引了国内外客户的关注,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空间。
“产销研用”,合力打通创新之路。齐鲁石化的自主研发产品,不仅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也为我国特种橡胶行业的自主可控、进口替代注入了新动力。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携手上下游,加强技术攻关和产品推广,为更多行业提供可靠的国产橡胶材料解决方案。”齐鲁石化橡胶厂经理焦胜成说。
(大众新闻记者 杨成 刘磊 通讯员 王永军)
■记者手记
“一年出徒,两年成才,三年立地”
在齐鲁石化橡胶厂,生产的连续性与技术的创新力,离不开一套系统化的人才传承机制。橡胶生产装置复杂、工艺环环相扣,大量关键技能依赖于长期实操经验。然而,眼下大部分年轻员工多来自高校,他们具备专业理论基础,却普遍面临“知行鸿沟”——如何将书本知识快速转化为一线生产能力?
为此,齐鲁石化橡胶厂推行“双导师制”多年。一方面,由班组师傅进行“手把手”传授,带领新人熟悉现场装置与工艺流程;另一方面,由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导师,从专业角度提供指导。这一做法不仅能让新员工快速适应岗位,也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传承与系统传递。
在齐鲁石化橡胶厂,一句口号广为人知:“一年出徒,两年成才,三年立地。”这意味着新人经过一年培养能基本胜任岗位,两年能独立承担工作,三年左右能在生产线上站稳脚跟。这种长周期的师徒制更有利于保障生产安全与技术延续。
人才培养是企业锻造竞争力的基石。齐鲁石化橡胶厂坚持向内发力,激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