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编者按
坚定不移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基本方针政策。民企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就是精准施策的切入点。面对困难挑战,企业“出题”,政府“解题”,“作答”成绩,由企业评判。8月8日起,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我为民企办实事”栏目,记者深入民营企业采访调研,了解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需求,听取企业的心声与期待,欢迎企业来电或扫码留言,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
三级联动,解了沾化浩源科技进口难题
位于滨州市沾化区城北工业园区的滨州滨海皮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主要从事牛皮加工、货物进出口等业务。公司在2015年成功入选商务部准予开展生皮加工贸易企业名单,获批的来料加工配额为30000吨。这不仅为企业打开了原材料进口的便利通道,更使其在国内生皮加工行业站稳脚跟。
今年7月4日,企业正式更名为山东浩源科技有限公司。然而,企业管理层未曾预料到,这一看似简单的名称变更,竟在短短几天后引发了一场“进口危机”。
山东浩源科技有限公司财务经理魏国峰介绍,在海关备案系统中,30000吨来料加工配额对应的企业名称仍为“滨州滨海皮业有限公司”,名称不一致直接导致进口货物在通关环节遇阻。按照港口管理规定,滞留货物每日需支付滞港费,若长期无法通关,不仅会造成生产成本增加,更会导致生产线因原材料短缺而停工。
更让企业着急的是,下游客户的订单已排期至月底,订单违约不仅意味着违约金赔偿,更有可能失去长期合作的客户资源。
7月10日,沾化区商务局在开展企业走访时,魏国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反映了企业困境,这一诉求立刻得到商务部门的重视。沾化区商务局工作人员当场记录下企业的诉求——希望尽快完成企业名称变更,确保进口业务恢复正常。
当天下午,沾化区商务局便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一方面指导企业梳理相关资料,确保申报材料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另一方面,及时与滨州市商务局、山东省商务厅取得联系,说明企业紧急情况,启动跨层级协调机制。
省商务厅第一时间协调济南海关,申请对企业到港货物予以临时放行,避免损失扩大。同时,针对生皮加工贸易涉及的环保、海关监管等特殊要求,省商务厅牵头,会同省生态环境厅、济南海关就更名后企业是否具备继续开展生皮加工贸易的资质进行会商,并会签文件《关于更名后企业继续开展生皮加工贸易的意见》,明确山东浩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滨州滨海皮业有限公司的承继主体,具备开展生皮加工贸易的各项条件,其30000吨来料加工配额继续有效。
此外,沾化区商务局安排专人跟踪材料流转进度,通过“线上提交+线下加急”的方式,将企业申请材料快速报送至商务部。7月13日,商务部完成山东浩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称变更手续。紧接着,沾化区商务局又协助企业在海关部门办结了名称变更的相关手续。
“从区商务局上门问需、我们提交材料到完成名称变更,仅用了4天时间,不仅省了时间和人力,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客户订单可以及时接、及时发,保障了企业正常运营。”魏国峰说。
(大众新闻记者 程芃芃 通讯员 李秀玲 贾海宁)
三级联动
了解到山东浩源科技有限公司诉求,沾化区商务局与滨州市商务局、省商务厅取得联系,启动跨层级协调机制。商务系统三级联动,协调济南海关对到港货物予以临时放行,并将企业申请报送至商务部,顺利完成企业名称变更,实现审批效率和审核精准度提升。最终,企业30000吨来料加工配额顺利落地。
企业有话说
山东浩源科技有限公司财务经理魏国峰:这次我们体会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带来的便利,也看到了加工贸易审批流程优化的成效。希望能有更多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政策落地,让政策红利精准惠及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