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我是一亿分之一丨张青:从农机手到致富带头人,靠养虫实现“粪土变黄金”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我是一亿分之一丨张青:从农机手到致富带头人,靠养虫实现“粪土变黄金”

转载 靳冬群2025/07/04 21:27:5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编辑: 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编者按:

  这是一个跨越一亿的磅礴数字——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10027.1万名。他们遍布祖国各地,在不同岗位上践行着初心使命。山东,这片红色热土,拥有逾700万名党员,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无数先锋榜样在此涌现,书写着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如何用平凡铸就不凡?他们是磅礴一亿中不可或缺的“一亿分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我是一亿分之一》系列视频栏目。我们将深入基层,把镜头对准一线共产党员,聚焦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捕捉那些扎根基层、率先垂范、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动人瞬间,展现共产党员的风采,讲述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在盛夏清晨的蝉鸣声中,“70后”张青正蹲在昆虫养殖棚里,仔细查看着白星花金龟虫的生长情况。300万只金龟虫正在将驴粪等转化为珍贵的虫砂,这些深褐色的颗粒将成为改良土壤的“黄金肥料”。“刚收完麦子,现在正是养地的好时候。”张青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写满自豪。这位扎根农村的共产党员,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华丽蜕变——从一名普通农机手,成长为带领乡亲们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致富带头人”。

  农机服务开启创业路

  2003年,张青购置了第一台拖拉机,开始为村民提供农机服务。细心的她发现,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种地力不从心,土地效益越来越低。“看着乡亲们辛苦一年却收入微薄,我心里很不是滋味。”2005年,在村民们的信任下,张青开始流转土地,土地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亩逐步扩大到如今的1200亩。

  “当时就想,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既能提高效益,又能解放劳动力。”张青回忆说。她以每亩1000斤粮食的价格流转土地,成立了青源农场,既保障了村民收益,又实现了规模化种植。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大量秸秆的处理成了难题。张青生活的东阿县,自古以阿胶闻名于世,对驴皮需求量大。于是,她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引入毛驴养殖,将秸秆作为驴的饲料,实现了秸秆的合理利用。“秸秆上段喂驴,下段还田,既解决了禁烧难题,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张青笑着说。

  三场联动破解农业循环密码

  2021年,在参加山东农业大学培训时,张青结识了刘玉升教授,第一次接触到“虫振农业、虫振经济”的理念,这让张青眼前一亮。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推动农场发展的好机遇,这个善于钻研的农村妇女立即行动起来,在农场建起了昆虫养殖棚,引进白星花金龟进行养殖试验。

  然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村民对农场的发展模式不认可,认为我养虫是搞噱头。”张青说,昆虫养殖技术难、各环节衔接不畅等问题,让村民提出不少质疑。但一股韧劲让她坚持了下来,积极参加高级培训,向专家请教,不断摸索实践。

张青在虫场查看花金龟虫生长情况

  经过努力,她终于掌握了白星花金龟养殖技术,成功实现了“秸秆养驴—驴粪养虫—虫砂肥田”的生态循环模式。村民们看到农场的发展带来了收入增加、环境改善,对她的态度也从质疑变成了支持和信任。

  如今,青源农场采用“三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利用养殖场的废弃物来养殖环保昆虫,这些昆虫经过转化处理后产生的虫砂,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施用于农田,让曾经板结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而昆虫虫体本身富含高蛋白,是动物养殖不可或缺的饲料来源。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还显著提升了粮食的品质。

  张青介绍说,这一模式带来了多重效益,粮食实现了每亩增收200斤,目前存栏的300头毛驴养殖也实现了每头增收近千元,真正达到了提质、降本、增效的目的。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成效,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我们三场联动的运营模式,利用1200亩土地就能实现1800亩土地的产出效益。”

  共同致富的党员担当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青始终不忘共同富裕的初心。她免费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周围村民发展生态农业。农场常年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农忙时用工达30人,让不能外出的村民有了稳定收入。

  村里的夏大娘,因为年纪大了,无法外出打工。张青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主动邀请她到农场工作。夏大娘在农场负责除草、浇水等工作,每个月能有两千多元的收入。她逢人便说:“多亏了张青,让我生活有了盼头。”农场里,像夏大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张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了乡亲们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夕阳西下,张青的身影在田野里显得格外坚定。从农机手到“新农人”,从单打独斗到带领乡亲共同致富,这位扎根乡村的党员,用20年的坚守证明:只要肯钻研、敢创新,黄土里也能长出“黄金链”!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