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以再加力姿态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论稳扎稳打、踏踏实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以再加力姿态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论稳扎稳打、踏踏实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

转载 靳冬群2025/05/25 16:52: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编辑: 3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回顾殷殷嘱托,深感使命光荣。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山东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古人云,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当下,越是连年丰收,越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粮食产量爬坡难、滑坡易,在高基数上实现稳产增产殊为不易;筑牢“中国饭碗”根基,提升种源自主率仍需攻坚克难;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不稳固等现实挑战,尤须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痛点难点就是发力点。解决好这些事关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问题,决定了能否续写“全国农业看山东”的辉煌。一年来,正是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扛牢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责任,山东改良田、育良种、强产业、惠民生,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交出了一份乡村全面振兴的亮眼答卷。
  沃野千里的画面,诠释山东端牢“中国饭碗”的担当。2024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8万亿元,持续居全国首位;粮食总产114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肉蛋奶总产量1679.87万吨,可满足1.6亿人消费需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底气背后,是“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从“济麦44”、“登海206”等为种子安上“中国芯”,到盐碱地“三级利用”再造米粮川,从海洋牧场夯实“蓝色粮仓”,到“吨半粮”填满百姓粮袋子,这一年,齐鲁粮仓丰收有方,科技创新助力增产提质,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贡献了山东力量。
  农业产业化的新貌,映照山东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过去一年,山东坚持以片区为基本单元,因村因地而宜,省市县梯次建设乡村振兴片区1598个,覆盖村庄1.5万余个;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67家、总数达到11406家、占到全国总数的1/10。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今天的山东,既传承提升着“寿光模式”、“潍坊模式”等老经验的精髓,又根据时代变化探索出不少新经验、新路径。在“接二连三”中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在片区化推进中整合资源、集聚合力,山东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为奔向共同富裕写下生动注脚。
  基层治理的创新,彰显山东坚持党建引领的智慧。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发展乡村产业、整治人居环境、培育文明乡风民风,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党群合力、激发治理活力。淄博探索“上门问事、下沉议事、一线办事”工作方法,将矛盾化解在群众家门口;青岛莱西市推进“一统领三融合”治理模式,有效破解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基层共治合力不足等难题。这一年,山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为农村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打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粮食安全”、“农业新质生产力”、“县域富民产业”等成为热词,也让我们看到下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发力点。扛牢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责任,就是要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着力打造引领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片区,推动乡村治理提效赋能,以大担当展现大作为,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