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5月22日,山东港口青岛港以每小时62.62个自然箱的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第13次刷新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记者李媛报道)
□记者张文婷修从涛整理
核心提示
初夏,山东海滨人来人往,碧海与蓝天相映成趣,浪花轻拍金色沙滩,交织成一道人海和谐的景色。
海,发展之要,潜力无限。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牢记嘱托,山东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放眼近16万平方公里的齐鲁海域,一座座现代化港口吞吐不息,一个个海洋牧场破浪而生,一条条海洋产业链条加速延伸……海洋经济发展长图徐徐展开。
□ 大众新闻记者 张文婷 修从涛
挺进深蓝,海洋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拔节成长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近日在青岛交付运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正式迈入技术迭代和规模扩张的2.0时代。
“‘国信1号2-1’将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鲑鳟鱼、黄条鰤等名优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青岛国信集团副总经理董韶光介绍,“国信1号2-1”在功能布局、养殖系统、新能源利用、信息一体化等领域实现160余项技术突破与优化创新,该船型的投用将为船队规模化扩张提供技术范本,助推我国千亿级深远海产业集群建设进程。
搭乘高端化、数字化“国之重器”,“耕海牧渔”不再局限于近海,而是向着蔚蓝深处、更深处挺进,这是山东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注脚。山东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向新求变,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跃升,拉动全省海洋经济增长。去年,山东11个海洋传统产业共实现增加值7510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4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共实现增加值6249.3亿元,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5%。
海洋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步伐的同时,一批海洋新兴产业拔节成长。
在东营市垦利区离岸8公里海域,多艘施工船只繁忙作业,一排排安装好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向着远海延展。这是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HG14国华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7.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50.3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34.47万吨。
“连方成片的光伏板也为贝类等海洋生物撑起荫凉,能帮助它们更好地繁衍生息。”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悦海光伏电站副场长孙松松说,项目构建了“海上光伏+海洋牧场”生态发展新模式,上可发电、下可养殖,提高海域立体综合开发利用水平,预计渔业养殖年收益超过2700万元。
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全省海洋经济呈现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关口,居全国第二位,比上年增长6.1%,海洋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9%。
开放创新,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
前不久,一艘满载20万吨铁矿石的巨轮靠泊日照港,参与作业的全自动卸船机单机作业效率比传统设备提升了5倍。操作员只需在操作室里按下按钮,即可完成货物抓取和精准卸载,实现全过程无人化。
去年12月,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在山东港口日照港建成投用。该项目首创全货类适用、全流程互通、全系统智能的大宗干散货作业体系,实现了“从卸船到装车”“从卸车到装船”全流程自动化贯通,系统作业效率提升超3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倍。
向大海要发展,智慧港口建设很重要。在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每小时62.62个自然箱的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第13次刷新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在日照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平均每5秒钟就有一个集装箱起落;在烟台港,全球首个适合港口的全地形高速智能转运AGV,让取放车效率整体提升140%……
“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必须在撬动海洋经济发展中争做‘关键支点’、在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中担当‘战略棋眼’。”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霍高原说,集团成立以来,货物吞吐量连跨6个亿吨台阶,2024年突破18亿吨、稳居全球第一位,集装箱吞吐量超越4400万标箱、居全球第二位。
立足港口支撑作用,截至2024年底,山东港口已开通内外贸航线357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打造了黄河流域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今年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值8203.4亿元,同比增长5.9%,高于全国总体增速4.6个百分点,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从港口一隅放眼海洋发展全景,山东深化海洋科技创新,推进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印发实施的《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布局了5大创新行动,明确了海洋人工智能、绿色港口等14个重点主攻领域,打造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全国样板。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海洋科技创新成果涌现。2024年山东海洋领域共有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量的50%,海洋科技优势正转化为经略海洋的山东实践。
蓝湾更蓝,擦亮海洋生态名片
“八角湾的变化可大了,海水越来越清,沙滩也越来越干净。”烟台市民陈杰龙是一位运动达人,每天都沿着八角湾海岸线晨跑。
八角湾有着一段并不美丽的过往。“八角湾所在的烟台黄渤海新区,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八角湾也曾面临入海污染物总量增加、入海河流水质恶化、海域生物数量下降等问题。”烟台黄渤海新区管委副主任孙志杰介绍。
为捍卫这一湾深蓝,全区开启了一场逐年加码的生态“保卫战”。入海口分类整治、海岸线修复治理、海防林抚育更新、海域中增殖放流……经过多年治理,八角湾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质连续多年满足第一类或第二类水质标准,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持续保持100%,入选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生态“好颜值”换来经济“好价值”。沿着八角湾海岸线,后沙广场、扬帆广场、“恋烟台”水晶礼堂、天马栈桥、“深呼吸”鲸鱼雕塑等城市公共艺术品不断涌现,海上帆船赛、环湾马拉松、沙滩音乐节、国际葡萄酒节等活动每年举办,数百万游客来打卡。“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旅游年接待总量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将八角湾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特色文化高地和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孙志杰说。
生态保护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山东,围绕海洋生态的探索不断“上新”:日照海龙湾打造全国首个退港还海修复工程;烟台长岛统筹推进“山水林海城”全域生态保护修复,江豚、斑海豹等洄游频繁;潍坊滨海区创新“柽柳+肉苁蓉”种植模式,实现盐碱荒滩向“金山银山”的蝶变……
山东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构建起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2024年,全省海洋生态状况稳定向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数量增至6个,数量保持全国第一。3000多公里海岸线,愈发水清滩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