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事关中小学生!德州市教育局最新发布
转载
靳冬群于 2025/04/22 18:29:1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发布
编辑:德州发布
8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4月22日,我市召开“2025年度民生实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邀请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隋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焦方兵,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常健勇,市教育局总督学,新闻发言人范宜超,市社保中心副主任赵亮出席,介绍本部门承担的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5年,德州市教育局将关心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视力防护作为民生实事重点推进实施。 关心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视力防护民生实事的具体任务目标是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市、县两级设置“守护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站,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保障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校内不少于1小时。落实“六个一”近视防控要求,每学期组织2次视力筛查,建立视力健康档案。扩大护眼灯配备覆盖面,实现全市1-7年级教室护眼灯全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室护眼灯配备率达到85%,总体近视率较上年下降。 为扎实推动关心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视力防护工作取得实效,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一是深化心理健康提升行动。进一步健全了市县校纵向联动、家校社医网横向延伸、部门协作议事的工作体系。统筹协调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及高校资源,构建了“1+12+N”的心理健康服务矩阵。建立完善了筛查诊疗服务、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牢筑学生心理健康防线。二是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通过公示体育课程表、“线上+线下”巡课、公开监督举报电话等方式推动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发挥体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保障体育课时供给。启动实施了体育器材共享、微操场开发等学校体育“十大”突破项目,建立完善了市-县-校-班四级阳光体测班级联赛机制,深入开展“嗨!课间”系列活动,推行15分钟小课间,实施“课间教室清空”行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三是实施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将近视防控融入课堂教学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狠抓“六个一”近视防控落实,建立学生视力健康档案,及时发现视力异常的学生,探索推广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扩大了护眼灯配备覆盖面,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创造良好的用眼环境。强化“双减”政策的落实,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这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设置了“守护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站,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常规课程体系,心理游园会等20项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建立了“学校、社区向辅导室(站)”“辅导室(站)向心理中心”“心理中心向心理机构”“心理机构向医院”转介四级绿色通道,开通心理健康热线18条,11家卫生中心成为转介干预定点机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学校体育运动氛围浓厚。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微操场”、打造“体育角”1000余处,学校体育设施更加完善,部分学校运动场地不足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们有了更加优质的运动环境。市级组建了体育教研专家团队,定期到学校说课、送课和听评课,推动体育教育模式创新,丰富课程内容,目前已开展30余次。与此同时,邀请媒体开展“以体育人”看校长、“名校长谈身心健康”系列访谈20余期,鼓励各级学校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已有330余所学校探索性实施了15分钟小课间,学校以体育人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三是近视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全市786所学校完成标准对数视力表张贴工作,每月开展一次班内视力自测。组织开展了第10个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学生爱眼护眼意识不断提升。中小学校护眼灯配备工作有序推进,齐河县、平原县、天衢新区已实现了1-7年级全覆盖,其余县(市、区)也将在今年暑假集中进行安装。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丰富工作举措,深化家校共育,确保民生实事抓实抓好、取得实效。
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今年我市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下步有什么重点工作举措?

今年以来,市教育局举全局之力狠抓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工作展现出喜人的新局面。 一是体育课全面开齐开足。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严格落实“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体育课”课程安排。建立体育课程公开公示制度,明确监督举报电话,保障体育课开齐开足;向学生、家长及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全面掌握各学校体育课开设情况及家长、教师对于体育课的意见建议,并将有关意见建议融入工作举措。 二是体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成立了市县两级体育教研专家团队,常态化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分析和靶向施策工作,为全市学校体育工作提供精准分析。坚持“教研引领、行政推动”,统筹“小、初、高”一体化衔接和“教、研、训、赛”一体化教学。围绕体育课程核心素养,以小学趣味化、初中多样化、高中多元化,开展课堂改革和课程设计及跨学科教学,全市推广“选项教学”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校园体育活动氛围浓厚。构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课间活动品牌,推广优秀“嗨!课间”活动、体育课堂设计案例6期200余篇。全市330余所学校推广15分钟小课间,设置体育器材共享区,开发“微操场”、打造“体育角”1000余处。组织举办德州市首届阳光体测班级联赛,涵盖全市所有中小学生,让体育普及普惠到更多学生。开展了“以体育人”看校长、“名校长谈身心健康”访谈活动20余期,形成了学校重视、教师积极、学生热爱、全社会关心的体育运动氛围。平原县“多彩阳光大课间”被山东教育卫视报道宣传,湖滨北路小学“智慧校园”AI体育项目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 四是校园体育赛事更加丰富。常态化开展体育赛事活动,构建“普及、提高、选拔”三位一体的体育竞赛体系。完善市、县、校三级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机制,积极组织谋划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等赛事。鼓励学校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运动会、体育节、班级联赛、校际联赛等,让体育爱好者人人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下一步,我们将以培养兴趣爱好、掌握专项技能、形成竞技能力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和内外监督,推动学校以体育人落实落好。持续优化体育课程设置,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开展丰富多元体育活动,营造浓厚运动氛围;加强体育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创新赛事活动机制,强化资源整合能力,有效激发学校体育内生动力,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覆盖的以体育人新格局。
请问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站是如何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请详细说说具体成效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站是通过统筹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以及山东师范大学和其它高校的资源力量,发挥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高校心理学专业师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人员作用,利用现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场所和驻地高校资源,设置“守护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站,助力中小学校完善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服务站以课程为基础,通过加大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研发力度,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知识宣讲等;以活动为载体,协助学校开展团体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心理素质拓展等专题活动;以监测咨询为抓手,选派心理学专业学生有序参与心理测评、个体辅导等,提升心理问题排查干预实效,夯实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基础。 今年以来,全市依托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站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组织视频号直播、知识宣讲、团体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心理素质拓展、父母成长营等心理健康活动550余场次,参与学生29.6万人;组织教师培训349场次,参与教师10.8万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覆盖学生群体77.10万人,重点筛查辅导帮助学生2980人。 下一步,市教育局还将加大与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的对接,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实习基地,通过“驻校实践”“云结对”等方式补充基层师资力量;共研课程体系,共享心理测评工具、干预方案等资源库,探索适合本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共育特色化项目,人才流动资源下沉开发特色活动,增强中小学生心理韧性;开展“订单式”培训,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进阶培训课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持续优化心理服务资源配置,努力为全市学生提供专业、高效、全面的心理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