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说说俺们的村史】乐陵市枣牌刘村:千年的枣王村以枣成名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地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说说俺们的村史】乐陵市枣牌刘村:千年的枣王村以枣成名

原创 阎润珍2024/12/25 15:36:5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 54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微信截图_20241225153014.png

  枣牌刘村原名刘家村,位于乐陵市西部,郭家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5公里处。行政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郭家街道枣王村。东与枣牌杜村毗邻,西隔小杨桥沟与宋龙海村相望,南与马颊河紧紧相邻,北与枣牌尹村相靠,三处“枣牌村”紧紧相依宛若一村。最早由刘姓家族在此立村,因为背靠马颊河故道,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逐渐有其他姓氏家族迁入。随着人口繁衍,其他姓氏的人数逐渐增加,这里最终变成由栾、范、赵、张等为主的九个姓氏组成的多姓村庄。

村里有一棵老枣树,有着“枣王”的美誉,据传这棵树由乾隆御笔封,在当地非常有名。12月24日,记者来到枣牌刘村,通过史书文字与当地人的口述,探寻这处村落中待人聆听的古老故事。

传说中“枣王”颇有帝王缘

据传,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北平藩王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民间俗称“燕王扫北”,州县义民为叛逆争相抵抗,津南济北地区尽遭兵焚屠戮,朱棣登基开始休养生息下旨迁民,该村原为刘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因姓刘故称刘家,以后有多名姓氏相继迁入,由此成村。故此村取名刘家村。枣牌刘村自明初建村,已有600多年历史。

据村民杜太青介绍,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追杀刘秀,刘秀逃到乐陵枣牌刘村后,人困马乏,在一株枣树下摘取头顶小枣饱餐一顿后小憩。此时,一条蝼蛄将他拱醒,刘秀生气将蝼蛄拽断。突然,听到枣林外面人呼马嘶,刘秀才知道是王莽追兵已到。忽然觉得蝼蛄惊他有功,就从树上掰下一个棘针插在它的脖子上,使它身首合一。多年后,刘秀登基称光武帝,想起当初落难之时,乐陵金丝小枣有救命之恩,遂颁旨封为“天下枣王”“金丝王树”,并赐金牌于当日救命的枣树。千百年来,“枣牌刘”在乐陵远近闻名,历朝历代在乐陵做官的官员都对枣牌刘一带的枣树推崇备至。每到秋日枣树收获的季节,当地的金丝小枣都会成为他们上贡邀功、馈赠嘉宾的礼物。

微信截图_20241225153004.png

据村志记载,清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携文武百官南巡游江南,因久闻光武帝御赐金牌一事,特意到该村,并品尝这里的金丝小枣,品后赞不绝口,遂亲手书写“枣王”御匾赐予村中最老的一株枣树。乡亲们知道皇上驾到,三呼万岁,伏地谢恩,并将牌匾挂于此树,故得村名“枣牌刘”。从此,乾隆帝钦点乐陵小枣为贡品。“枣王”牌匾几经战乱,如今已下落不明。村民又重新立起石碑,纪念这个传说。村民为纪念此事改名为枣牌刘村,至今当地附近村民也称枣刘家或刘家村。

“乐陵市河北梆子剧团还曾据此创作过一个名为《乾隆御笔封枣王》的剧目。”村支部书记范海营告诉记者,如今石碑也早已不见,只记得曾经碑文上还刻有“始于春秋,盛于明清”的字样。而关于“枣王”树的传说,还不止这两个。在元末明初时期,朱元璋身为游方和尚时曾流落至乐陵,来到马颊河附近的刘家村时,在村中一刘姓老太太家讨吃过枣糠窝窝头,故对此地小枣留下深刻印象其后,登基皇帝封该村为枣王村并赐枣王金匾。


枣粮间作

古时候,“枣王”身上满是帝王的传说;新时代,“枣王”见证着村民们解决一个个困难,一步步过上好日子的历程。枣牌刘村种植历史悠久,一直是金丝小枣的主产区。“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时,枣王树能生产近50斤。而且枣王树结的小枣与其他小枣浮在水面不同,放入水中即沉入水底,比周围任何枣树上的枣子都要香甜得多。”杜太青告诉记者,1952年,苏联考察小组来我国考察期间,曾派专家来考察老枣树和无核小枣,还将部分枣苗和土品带回研究。杜太青表示,村中其他枣树多种植在路旁、村旁庄里、宅内栽植,面积、株数和产量在经济树中居首位。主要品种为小枣,成熟期在农历八月上旬,民间有“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枣上屋”之说。用酒洗后密封坛中为“醉枣”,至春节艳如鲜枣,清甜适口晒干后可长期储存,肉厚味甜。村民习惯于春节时将其混同黏米面器作年糕或枣窝窝,是老幼皆宜的甜食。用枣配以小米煮成干饭或稀饭是本地传统美食。小枣制成的“熏枣”风味独特为本地特产。

“当年我们这素有‘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和‘树上三千元,树下吨粮田’的说法,一个是说枣树很多,很密集。一个是上边种枣树,下边种粮棉等农作物。”村民栾祯祁告诉记者,由于枣树发芽晚、落叶早、枝疏叶小、根系分散、水肥需求高峰与其他农作物相互交错。村民们利用枣树的这一特性,探索出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有效改良了土壤,提高了枣、粮产量。1983年,全村盛产了10万斤小枣,1985年棉花也大丰收,一亩地盛产400斤-500斤,大家都往棉站上送,持续了10余年。

随着乐陵市“枣树富民”战略的大力实施,全市枣树种植规模迅速扩大,枣牌刘村作为金丝小枣主产区的优势逐渐丧失。枣经济已不再是枣牌刘村农村经济的增长点,种粮成了主要收入来源。“1991年左右棉花种植因为费时费力被小麦代替,因为浇灌黄河水的原因,村中亩产量也比周边部分村庄高出不少。”栾祯祁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小麦平均亩产1300斤-1400斤,玉米平均亩产1500斤-1600斤,在2021年的时候,高产地块亩产达1700斤。

枣王社区未来旅游梦

在郭家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枣牌刘村抓住国家合村并居、两区同建的有利时机,2013年2月枣王社区两区同建一期枣牌刘村建设项目,采用“原拆原建、边建边拆”的方式一次性实现整村迁建,复耕土地118亩。同年12月全村完成入住,村庄聚落形态整齐划一,房屋面积有127平、139平和166平三种户型,社区配套建设办公场所、超市、幼儿园、社区卫生室、老年公寓、休闲公园、活动广场、养殖区、农机大院等设施,村民都住进了新房,村庄环境也大为改善。十年前枣牌刘村是出名的“落后村”,如今村容村貌大变样成为人人羡慕的“先进村”。

多年来,为了保护好“枣王”树,枣牌刘村的村民也可谓煞费苦心。1973年,范晶莹从外地回到村子里,当一名乡村医生,由于有文化,在村子里威望很高。那时候,有村民发现“枣王”树开始腐烂,也请范晶莹来处理。范晶莹对枣树进行了简单的防腐处理:每年春天发芽前喷洒一次杀菌药,夏天每隔几天喷一次,以求控制“枣王”的腐烂。栾祯岐告诉记者,“早年间,中央电视台还来采访过这棵枣树,1990年时,县里还会每年拨600元专人管理枣树。2019年4月份,我们又对枣王树进行了圈护修葺。”

“为了更好地把枣王树传承下去,我们村每年都派专人对枣王树进行专门的管护,但即使被保护得再好,枣王树也有枯萎的一天,不过我们会把这个故事继续传承下去。”郭家街道党政办公室副主任毛伟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将以独特的千年古枣树资源、马颊河故道等湿地资源为依托,结合社区建设进行景区设计和社区规划,借助“枣王”树大力发展村里的旅游业,通过旅游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让“枣王”树发挥应有的作用。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李昭勃 摄影报道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