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说说俺们的村史】勇立潮头敢为先|李船头村的华丽蝶变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地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说说俺们的村史】勇立潮头敢为先|李船头村的华丽蝶变

原创 阎润珍2024/08/28 11:16:4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 40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微信截图_20240828111218.png

长河街道李船头村位于天衢新区东南,随着德州“东进”战略的实施,如今的李船头村已融入城市之中,昔日的田园农舍变为高楼林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也告别了平房老宅,搬入崭新的社区楼房,以新的姿态和新的精神面貌开始新的生活。

8月27日,记者来到李船头村,通过查阅村志与村民口述,寻找这座600多年古村的奋斗历程。

村名由来  李姓船工曾在此摆渡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关于李船头村的起源有两个传说。

第一种来自一九九二年十月所立村碑记载:李船头村位于乡政府(今宋官屯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五点五公里,明洪武年间,此地为黍王河的一个渡口,李姓船工在此摆渡,后形成村落取名李船头。

第二种则是民间传说:相传隋朝年间,村南有一东西横河,名为黍王河,水面宽广且水深,可行船,弯曲直通德州,此处有一渡口,有一李姓船夫在此撑船摆渡,随着人口聚集增多形成村落,故村庄取名李船头,沿袭至今。

而这两个传说,均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李船头村多数村民都听祖上辈辈传说,自己的先祖都是在明洪武年间,因战乱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出,历经辗转,先后迁徙到此地,开荒种地,逐渐形成最早的村落。自此,李船头村民一代代繁衍生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发展副业  激活就业,集体增收

李船头村的好日子得益于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年村委会将土地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释放。以市场经济为杠杆,该村还大力发展农、林、牧、副等综合生产,除继续种粮外,有人种棉花,有人种植果园,有人搞起了家畜、家禽养殖,有人干起了餐饮业,还有人办起了百货超市。可以说,家家有事做,人人有钱赚。

上世纪70年代,李船头村为了增加集体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村集体组织本村村民和能工巧匠、毛驴车成立了副业队,为增加集体收入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像郑文生带领村里会瓦工、木工手艺的青壮年村民去山西承包工程,他们不怕吃苦,睡在工棚里,为了赶工期,节约路费,他们经常是一年不回家,为增加集体收入做出了贡献。

1980年党支部组织村里会瓦工、木工技术的能工巧匠走出农村进入市区搞修建工程,并于1982年成立“东郊第二建筑公司”,承揽五层16米跨度楼房及各种厂房、民用房工程。

此外,该村还陆续建起了东风棉纺厂、德州市制革厂等企业,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为本村及周边村民解决了就业难问题。

居民上楼  古村旧貌换新颜

李船头自立村600多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0年以前,李船头村民居住的房屋仍然是传统的土坯茅草房。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李船头村对宅基地进行了规划改造,陆续出现了石碱砖墙、红砖墙,上世纪90年代后,村民建房质量进一步提高,这才有了水泥墙、红瓦顶,有的还安装了铝合金大玻璃门窗。

“现在不仅住上了高楼,出行也方便了许多。”据村里的老人介绍,1977年以前,村里全是土路,每当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村民进出村庄非常困难。1978年,为方便棉纺厂职工和村民进出,这才在村东修建了一条南北柏油路。直到2003年后,村内修建了东西两条、南北五条水泥路,村民出行告别了“黄土味”。

2015年后,生活富裕的李船头人民,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又拉开了建设新农村的序幕。经过几年的建设,崭新漂亮的居民楼拔地而起。2019年10月,村民彻底告别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平房老宅,全部搬进了水、电、暖、气齐全的电梯楼房,成为长河街道又一个住上新楼房的村庄。(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杨 摄影报道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