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我给大家‘安利(网络用语,“推荐”之意)’一个好玩的地方,欢迎大家来德州乐陵千年枣树林玩,这就是我现在拍戏的地方,真的很好……”近日,影视演员杨紫在出席一活动时,向现场观众推介乐陵的一段短视频在网络上爆火,“#杨紫安利乐陵”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引得众多粉丝和网民热议,纷纷留言要来乐陵的千年枣林看一看。
不少市民会有这种感受:德州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一直以内敛含蓄的形象示人,朴实有余,活力不足;而近年来的德州,活力满满,正打破着这种固有印象。当前,立足建设年轻人喜欢的城市,德州在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赋能城市软实力,让城市屡屡破圈出彩,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文经济学”实践路径。
文化“活化”经济,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人文经济学”为当下热词,其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的目标瞄准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提升。围绕这一“命题作文”,国内各个城市正在争相作答,德州亦积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
演员杨紫之所以推荐乐陵,是因由其和李现领衔主演的《国色芳华》正在乐陵影视城拍摄。作为2022年山东省重大项目,乐陵影视城项目从落地到建设,一直备受关注。目前,乐陵影视城项目一期、星锐度假酒店已建成启用,并和30余家国内头部影视公司签约合作,相关影视剧档期已排到两年后。
乐陵影视城总裁刘洋介绍,影视城整体建成后,每年将拍摄影视产品60部以上,带动游客200万人以上,营业收入8亿元,利税1.26亿元,并逐年递增。届时,将通过门票收入、综合商业收入、影视培训和演员中介服务等形成完整的影视拍摄全产业链服务,同时围绕影视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吸引制景公司、道具公司、后期特效制作公司等行业相关进驻,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打造“南横店、北乐陵”格局。
相比于乐陵,齐河在“人文经济学”的实践中更早尝到了甜头。目前,齐河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立县产业来打造,全速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群、黄河国际酒店、黄河水街、冰雪大世界等文旅项目,共实施重点文旅项目22个,A级旅游景区达13处,已连续3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并将作为2025年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主会场,力争带动游客接待人数突破800万、2025年过千万,实现“办好一次会、带活一座城”。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正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新风尚。在天衢新区,今年6月份的一场音乐节,让外界对于德州刮目相看。两天的时间,吸引近5万名歌迷前来,在聚集人气的同时,直接激发了消费活力。
根据天衢新区的统计数据显示,音乐节期间,全区16家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6.89%,7家限额以下住宿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67.97%;其中,仅澳德乐时代广场的销售额就实现427万元,同比增长73.28%,刷新历史新高。
经济“活化”文化,赓续文脉传统
经济融入人文,人文浸润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在德州,文化浸润经济的同时,经济也在融入文化的血脉,并为文化赓续传承提供物质支撑。
走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董子文化街,迎面而来的除了美景,更多的是对于非遗文化集聚的惊叹。木人唐刀笔书画工作室曾是一个小手工作坊,入驻董子文化街后,通过街区的帮助,不仅建起了工作室和工厂,产品更是受到了大型客商争相订购。
“我们通过‘挖掘储备——培育指导——产业孵化’的服务模式,先后培育了23项非遗项目、15家非遗工坊,将传统非遗项目与当代手造牵手,探索出了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让老手艺发展成了大产业。”文化街副总经理费志振说。
在德州,通过市场化运营,这样形成集聚效应的街区还有不少。作为全市第一家利用废旧工业厂区改造成功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新街口园区集文化创意、素质教育、休闲健身、美食商贸四大板块为一体,吸引100多家商户扎根创业长期经营,既保留传统工业的文化根脉,又展示现代商业的繁华烟火。
即将蝶变重生的还有位于运河畔的德工文创园,其前身为德工机械厂,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团队精心规划设计下,昔日的旧厂房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一个集工业风、花园式、情景式于一体的开放活力街区即将亮相。
当前,德州正给予着文化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德州市在建文旅项目47个,计划总投资583亿元。其中,投资120亿元的黄河文化博物馆群项目将于2024年底对外开放;投资25亿元的德之韵运河文化博物馆群项目将于2025年建成开馆;在建中的市文化科技中心集文化、旅游、文创、科普、教育、会展等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德州市地标性建筑……
而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德州抢抓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创造性实施的“两河牵手”工程,目前正加快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串联起散落在两河沿线的文化“珍珠”,打造出“三纵五横、一廊六带、两核引领、多点突破”文旅发展新格局。
“黄河赋予德州的农耕文化,相识取义,守则和谐,大运河赋予德州开放包容的商贸文化,两种文化融合碰撞就形成了我们德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两河牵手’工程,让这种特色文化焕发了全新生机,同时助力德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德胜说。
发展人文经济,趟出德州路子
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山东考察调研时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
德州市委十六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下功夫求实效,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
在德州市社会科学界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人文经济学”也成为热议话题。“从世界城市发展史来看,往往文化越繁荣,经济就越具活力。”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史成志认为,当前人文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增长点,德州应顺应大势,通过凝聚人文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德州人文经济的发展。
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乃龙、副院长刘文霞等撰写出《关于德州发展人文经济的几点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积极为德州“人文经济学”发展研究破题。
《建议》提到,应挖掘德州人文经济资源,形成本地特色文化符号,并以年轻人青睐的潮流项目、大健康概念下的体育风尚项目、给予城市文化底蕴的文旅体验项目、开拓德州文化品牌的文创项目、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项目等为抓手,凝练区域文化品牌,处理好文化资源、产业机构及城市规划间的关系,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探索人文和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发展模式。
史成志表示,在发展人文经济的进程中,社科界将有更多责任和担当,把德州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总结好,深入推动人文经济学研究,助推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俞荣 摄影 高家辉 赵祜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