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本报讯(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浩宇 摄影报道)
“我只是做了一个平凡人该做的事情,换作别人都会这样做。”躺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病床上,25岁的女孩王葳淡然地说着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感受。
6月17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病房里,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经过4个多小时的血液采集,来自德州市夏津县的爱心志愿者王葳成功捐献24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位陌生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的希望,成为夏津县第3例,德州市第7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出生于1999年的王葳是夏津县人民医院群众工作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工作中,她爱岗敬业,生活中,她热衷公益。20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留下一份“生命的希望”。她像往常一样前往科室主任葛龙博办公室汇报工作,恰好看到了葛龙博从德州市红十字会领取“博爱德州·人道奉献”模范人物荣誉称号证书。
“主任,这是什么荣誉?”“就是当年捐赠造血干细胞的事,不是什么大事。”主任不经意间的回答让王葳更加好奇,也为她捐赠造血干细胞埋下种子。后来,她与主任聊天得知,葛龙博是夏津县造血干细胞捐献第1人,2013年他的血样与一名异地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并顺利完成捐献。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现在的医学技术发展到了外周血采集,还以为是骨髓穿刺,就询问了主任造血干细胞捐赠的相关知识,捐献过程会不会疼痛,主任给我介绍了从注射动员剂到采集那天的流程。”王葳说,“那是我第一次全面了解造血干细胞,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对血液病治疗的重要意义。”
2023年底,夏津县人民医院成立了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次年1月医院号召广大职工积极报名参与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作为医院红十字志愿者的王葳听到这个消息后,毫不犹豫报名参加,填写个人信息,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那时候主任就告诉我,捐献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大概是十万分之一,但是等待配型的血液病患者群体数量却不断增加,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队伍中去,就能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增加一份生的希望。”王葳告诉记者,“这句话道出了爱的真谛,也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也紧随身边榜样积极报名加入,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时隔两个月,这颗生命的种子在不经意间开花结果。王葳接到了德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极低,有的人等待了几十年都没有配型上,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配型成功,我感到非常荣幸。有机会挽救一个生命,我义不容辞!”王葳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温暖,他的行为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王葳将捐赠造血干细胞的事情告诉了父母,最开始她怕父母担心,不同意,都想好了如何劝说父母,让她没想到的是,父母十分支持她的决定。在前往医院之前,王葳的同学、朋友知道她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纷纷为她加油打气。“父母、朋友的话令我吃了一颗强力定心丸,而且当有人告诉我,有那么一个人正在等着我,救人这件事就变得实实在在了,生动而又鲜活。”王葳说。
“如今,还有许多人不了解什么是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流程,希望通过我的自身经历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队伍中来,为更多患者带去生的希望。”王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