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散文丨人间有味,皆因“烟火”——读《寻味》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副刊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散文丨人间有味,皆因“烟火”——读《寻味》

原创 王晓松2024/04/29 14:50:1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 415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s34763166.jpg

■书籍名片

书名:寻味

作者:林卫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作者 刘学正

       热爱生活的人,对于美食似乎是没有抵抗力的。而当一位擅长写“吃”的作家与美食相遇,不仅使百般滋味掠过味蕾,酸甜苦辣溢满纸上,而且会还原出一幕幕抚慰人心的“烟火气”,赋予各地佳肴小吃以文化外延和持久的生命力。《寻味》是美食作家林卫辉出版的第六本美食随笔集,书中既有他遍及大江南北的食游足迹,也有他行走海外觅食的饮馔笔记,时而落座于隐匿街巷的市井老店,尝鲜于米其林、黑珍珠等高档餐厅,时而又回归到唤醒舌尖记忆的温馨家宴。

       柚皮鱼肠、荞菜炒漕虾、香煎鲮鱼饼、红蟹拌竹篙粉、黑胡椒蟹、新加坡肉骨茶……全书由“寻味中华”“寻味海外”“寻味《风味人间》”三个章节组成,百余道菜肴穿插在45篇随笔之间,深入浅出、包罗万象,且色香味俱全。

       林卫辉认为,美食研究可以多维度、多风格、百花齐放,他尝试用一种更严谨的方式来写美食,尽量做到言之有理,理必有据。在《杭州的自然味道》一文中,他惊讶于“萝卜干、笋片、青豆、清水,居然做出一锅一清二白、清鲜绝伦的汤水来。”细究之下,他发现食材实则别有乾坤,且不提鞭笋鲜得冒出泥土气息,仅萝卜干就非得三五年不能入菜,“这种复杂工艺制成的风脱水萝卜干,还要再装进陶坛里,让其自然发酵,静待一年后,萝卜干的颜色变黄,香气产生……再放置两三年,萝卜干颜色半黄半黑,香气浓郁。”这是杭州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杭州人愿意花这个时间,只为心中的美味。

       食物,勾连起故乡与远方。“吃吃喝喝方面,我主张五湖四海,美食的边界,可以更模糊一些。”在《新加坡肉骨茶》一文中,林卫辉描写了据传源自下南洋时期的肉骨茶,也就是排骨炖汤,福建口味的药香四溢,潮汕口味的则胡椒味浓厚。而提及胡椒,他展示了新加坡的一种中西合璧的食蟹方式,即用黑胡椒爆炒,其特殊的辣、香与青蟹的鲜、甜结合,浓郁刺激又不失螃蟹的清新。品尝罢,作者还不忘依托《续汉书》《新唐书》《岭表录异》等古籍,按图索骥,溯源胡椒、青蟹登陆中华餐桌的“古已有之”。

       林卫辉长期致力于美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他曾感慨:“美味的背后,是别人的四海为家。”书中写道,渔民的饭碗,就是浩瀚的海洋,向海洋“索取”,从来没有容易过。譬如,攀爬在风浪与绝壁之间采集佛手螺的老人,每一次出发都要冒着极大风险,稍有不慎,便命悬一线。所以,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要感恩为美食付出的所有人,如此品味,才算值得。

       探寻美味的足迹,穿梭于持续升腾的人间“烟火气”。《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在该书序言中表示,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林卫辉笔下具象的餐厅、厨师和菜肴,但实际上,他是把自己关于食物的所有知识都集中到了一张餐桌上。那么,“品尝”这张特殊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肴,从唇边、舌尖到肠胃,再到心头,情味比烟火味儿更浓。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