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在世的她们,将名字刻上遗体捐献纪念碑|一块石碑,记录大爱选择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地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在世的她们,将名字刻上遗体捐献纪念碑|一块石碑,记录大爱选择

原创 阎润珍2024/04/10 16:17:1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 69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微信截图_20240410161114.png

4月3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德州首个红十字生命纪念园开园,春雨纷纷从阴郁低沉的云层洒下,滴落在遗体捐献纪念碑上。

碑文上共有59个名字,57个名字后面刻有生卒年月,他们的背后,是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生命重生。还有只刻有生辰的2个红色名字,她们是做出捐献决定的未亡人,提前将自己的名字与爱人刻在一起。

音乐低回,鲜花做伴,红十字志愿者深情朗诵《生命·礼赞》,“将生命最后的余温化为知识的烛火熠熠生辉,身躯化作桥梁,引领探寻真理的方向;精神化作灯塔,照亮医学前行的道路……”


感动

“把我一块刻上去,我们的名字要刻在一起”

“李晓梅”是纪念碑上的红色名字之一。4月3日,她带着爱人邓丙寅生前爱喝的酒来到纪念园,轻抚着纪念碑上自己和丈夫姓名,她瞬间红了眼睛,“有一天,我们终会重逢”。

李晓梅今年71岁,她和丈夫都是热心肠和豁达通透的人,2000年,两人第一次了解到遗体捐献事项,就有了捐献的想法。“人死了后还能为活着的人做一些事情,这件事很有意义,和孩子商量后,我们签了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

说起当年做出的决定,李晓梅始终认为这是“普通人能做的事,没有那么重”。这与李晓梅的家庭环境有关,他的父亲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前线物资吃紧,一批救命的医药物资被日本人扣押,她父亲孤身来到日军驻扎地,以“这批药材是自家生意”据理力争,九死一生要回物资。李晓梅父亲对她的教育也将“民族大义”贯穿其中,以奉献、助人为荣。

“我和我先生都是比较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生死看得很淡,我们从决定捐献到他2017年去世,十多年间在这件事上从来没有后悔犹豫。”李晓梅讲述,在邓丙寅弥留之际,他们曾在病床前交流过一次。

当时,邓丙寅说话十分困难,他撑着力气和爱人说“我这一次不行了,身后事交给你了”,李晓梅问道“那你想怎么办?买块墓地,还是和父母一样海葬?”邓丙寅用力说“红会,红会”。

“我懂他的意思,还是坚持捐献,我说‘咱俩一样,你先走一步,我再找你去’,所以德州红十字生命纪念园刻碑的时候,我说把我一块刻上去,我们的名字要刻在一起。”李晓梅说,爱人捐献的眼角膜让5个人重见光明,这件事给了她触动很大,也更加坚定自己当年的选择没有错。

现在,李晓梅出门前会写一张纸条放进口袋里,“我是遗体捐献志愿者,如果我出现意外,请第一时间联系德州红十字会,谢谢”。


深情

不留遗憾地相爱,生命自会波澜壮阔

采访中,李晓梅对丈夫的讲述,虽然句句普通,但字字深情切意,满是对丈夫的思念。

“我们是经同事介绍认识的,两个人传小纸条,我看上他写字漂亮。他很有才华,被山东省书画院聘为院士,2008年的时候,北京奥组委还打电话要一副他写的楷书呢。”李晓梅展示家中丈夫用于临摹的字帖、纸笔,一尘不染整齐地摆放在橱窗内。正中间的位置是丈夫的遗体捐献荣誉证书,下面有三个白色电子蜡烛,两侧放着水晶天鹅,一只昂头望着邓丙寅的头像,一只低垂的头似乎在诉说思念。

“其实2007年的时候,丙寅就险些要捐献了,当时他突发脑血栓,右边身体没了知觉,为了让他康复,我们每天请人上门做康复训练和针灸按摩,钱不够了,就把房卖了,我们40年夫妻,有他就有家。”李晓梅说,大约三年后,邓丙寅可以自理活动,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2016年5月,两人还憧憬着再把房子买回来。

可是,就在两人说完“买回老房子”的一周后,厄运再一次降临。邓丙寅的牙龈上长出一个疙瘩,确诊舌下腺癌。两人跑遍北京、上海、天津各大医院,均没有好的治疗方案。9个月后,邓丙寅撒手人寰,李晓梅给德州市红十字会打去确认捐献电话,帮爱人完成了生前遗志。

“说件你们可能不相信的事,直到他瘫在床上,我才知道他的工资卡密码,我们两口子一辈子没有吵过架,连一次犟嘴都没有。”李晓梅说,邓丙寅的爱好很广,是德州最早一批买摩托车的人,她不知道海鸥摩托车多少钱一辆,但是坐上摩托车后座兜风的感觉忘不了;他是音乐发烧友,买的全是进口音响,一套音响设备集齐了一个“联合国”,李晓梅说“音质真好啊,我听着也开心”;他还是摄影爱好者,“长枪短炮”买回来,冲着李晓梅“咔咔”一顿拍……

“这些爱好哪个不花钱?所以我不问他钱花在哪,我信任他,相信他对这个家好、对我好。”李晓梅笑着回忆起与爱人的点点滴滴,“他这辈子不亏,想玩得都玩出了名堂,我也不亏,跟着他沾了光”。

微信截图_20240410161126.png

大爱

德州393人传递生命接力

生前了无遗憾的相爱,身后携手共赴大爱之约,这是邓丙寅和李晓梅的故事。

在德州遗体捐献纪念园的碑文上,这样的夫妻还有两对。其中,苗根生与银丹桂夫妻已完成捐献。另一对夫妻是章小卿和陈凤金,章小卿于7年前突发脑梗去世,陈凤金一直难以在丈夫离世的悲伤中走出,提及此事泣不成声,她婉拒了记者的采访,但希望记录下他们捐献遗体的初衷,“我们一辈子没有为国家作多大贡献,如果在去世后,身体的器官能救人、能促进医学进步,这件事很值”。

“器官捐献是一场生命接力和爱心传递的旅程,德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捐献理念,我们接到的咨询电话越来越多,尤其是老年人的咨询电话,他们在面临‘死’的时候,愿意带给别人‘生’的希望,这种强烈的冲击让人动容。”德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马立伟说道,目前德州已登记的捐献志愿者393例,已完成捐献的案例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位不足满月的孩子。

尽管志愿捐献人数逐年增加,但器官捐献仍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以肝癌为例,我国每年有30万患者处于肝病终末期,需要肝移植来挽救生命,但每年最终完成肝移植的患者仅数千例。

近年来,德州市红十字会广泛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动员,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组织开展缅怀纪念活动,开通了传递生命的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呼吁更多人志愿传递爱心。

为动员全社会接力跑好这场“生命接力赛”,去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强化对器官捐献的褒扬和引导,规定患者的配偶、直系血亲等亲属曾经捐献遗体器官的,申请器官移植手术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排序。该《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人生总有一些抉择重若千钧,遗体捐献纪念碑上每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每一位献出大爱的志愿者,都值得被永远铭记。当人生之路走到尽头时,他们慷慨地送出生命的礼物,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奉献中,他们的生命将以爱的名义延续下去。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俞荣 王浩宇 摄影 李琪 视频 孙学虎


【延伸阅读】

器官捐献有经济补偿吗?

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七条规定“人体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该规定确立了人体器官捐献的基本原则,即自愿原则和无偿原则。


捐献可以改变吗?

我国人体器官捐献遵循“自愿”原则,如果您的捐献意愿发生改变,随时可以变更或撤销登记意愿。


器官捐献是否会令遗体遗容受损?

器官获取时采用严格的外科手术标准,手术后医师会仔细缝合并且恢复遗体原貌,在场全体人员会向捐献者默哀缅怀,捐献全过程体现对捐献者的尊重。


如何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网站登记: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方网站(www.codac.org.cn)进行登记。

微信登记:扫描二维码并关注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点击“志愿登记”进行登记。

微信截图_20240410161630.png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