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4月9日,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2023年工作,安排部署2024年全市民政工作任务,努力开创德州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3年全市民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省厅“1261”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围绕“六个民政”集中发力、创新提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依靠“大数据+7859名铁脚板”,去年我市对21.3万低收入人口建立起动态监测机制。扎实开展低保扩围增效行动,出台了专门针对救助领域的容错纠错文件,在全省唯一设立市县“社会救助工作研判中心”,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低保认定标准的文件,扩围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新增低保人数27380人,全省新增前十的县市区均在德州。将养老、残疾人保障、孤困儿童保障等民政业务全部纳入大救助平台,实现民政业务数据“一网通”。为低收入群体安置互助公岗5160个,该做法荣获全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在养老领域打造“德颐养”品牌,实现养老机构“智慧消防”工程全覆盖,联合卫健委在全市各乡镇打造10处医养结合示范院。全市建成助老食堂329处。在儿童关爱保护领域打造“德关爱”品牌,连续三年大幅提高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在全省率先开展孤困儿童精准化保障行动。首次在重点困境儿童的大学阶段开展助学工程、在孤困儿童中实施高中教育资助项目,先后筹集善款297万元惠及全市622名儿童。
创新慈善理念,推动慈善由“付出型”向“互惠型”转变,以召开全市历史上首届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都参加的慈善大会为契机,启动搁置了14年的慈善总会换届,积聚近200家爱心企业和志愿者队伍,发布了“十大慈善项目”,开展了“德厚爱·心相连”结对帮扶,募集3302.19万元,结对帮扶55676人;设立31个慈善基金,涵盖助医、助学、助困、助老、助残等7个方面,金额达9764.4万元,惠及33.4万人;在全市启动“社会力量+商业保险”模式,对接社会力量筹集资金为困难群体购买医疗保险,每人投保100元,可保至2万元的限额。福利彩票全年累计销量3.81亿元,同比增长22.63%,增幅位居全省第四。
扎实推进“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率先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无名路”命名设标,全市1542条“无名路”全部命名落户,实现无名路命名设标全覆盖,在全省“乡村著名行动”集中调研暨乡村地名建设成果展示活动中作为唯一地级市作典型发言。
开展“百社帮百村”活动,优选100家社会组织对接帮扶100个村居,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2024年全市民政工作将以深入实施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为主线,以“实、硬、深、新、稳”为主基调,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补短板、夯基础,重实效、稳底线,严作风、强队伍,创新突破、奋勇争先,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做出新的民政贡献。
在社会救助方面,德州市民政局提出“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在发展养老服务方面,强调“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在儿童保障方面,要求“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在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强调“要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
加快建设助老幸福食堂。在全市建设助老幸福食堂100处,其中城市社区40处,农村60处。重点是抓好试点,探索各种类型的建设方式,依托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先把点布好,在资金筹措上加强养老与慈善联动,谋划好慈善项目。
开展居家养老“六助”关爱服务。全市29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上门“六助”(助餐、助洁、助急、助行、助浴、助医)等服务。各县(市、区)均设立1个以上为老慈善项目,组建1支以上为老志愿服务队伍,为80周岁以上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精神慰藉、社会融入等关爱服务,每月服务时长累计不少于100小时。为全市1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
实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行动,实现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依托“大数据+铁脚板”,高标准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重新归集摸底排查、社会救助服务热线、信访调查等渠道信息,涵盖乡村振兴三类“监测对象”、自付医疗费用较高人员、残疾人等11类数据,同时完善以县乡村工作人员为主要力量的主动发现队伍,及时发现救助需求,提供精准救助。
实施老龄与养老融合发展行动,实现“救助型”养老向“普惠型”养老转变。进一步健全养老领导体制,理顺工作机制。完善养老体系,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养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加强机构养老,改造提升农村养老机构质量,今年新增养老护理床位800张以上。
实施社会事务暖心惠民行动,实现为民服务“有态度”向“有温度”转变。积极推进婚俗改革,通过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礼仪、传承良好家风家教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深入推进殡葬改革,今年计划新建(改扩建)公益性安葬(放)设施36处,各地要积极与自然资源部门对接,做好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选址,确保圆满完成建设任务。“礼安齐鲁”丧俗改革试点单位,要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殡、葬、祭、传新礼仪,打造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做好宣传推广。
实施慈善事业爱满州城行动,实现“付出型”向“互惠型”转变。加强慈善网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镇街级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工作,打造一批建设规范、富有特色、成效突出的社区慈善基金,拓展全市慈善十大品牌项目内容,重点打造“乐享桑榆”慈善助老之助老食堂项目、“倾心乡见”乡村振兴之乡村路名牌项目、慈善福彩联合体项目。化整为零,面向社会广大民众公布“我为老人助一餐”二维码。
实施儿童关爱质量提升行动,实现“阶段性”关爱向“全过程”关爱转变。坚持“儿童利益优先”原则,按照“1个品牌、3类儿童、5项行动、3个成效”的思路落实好儿童福利和权益保护工作,即深耕“德关爱”1个品牌建设,聚焦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3类群体实际需求,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儿童收养登记规范提升、儿童关爱队伍赋能5项行动,实现救助保护、关爱保护、权益保护3个成效。
实施社会组织强基突破行动,实现“规范管理”向“搭平台、搞服务”转变。充分激活社会组织的社会效应,围绕民政职能“聚资源、求支持”转型发力。开展“百社帮百村”活动,优选100家社会组织对接帮扶100个村居,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