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丨德州:实施“一百万”工程 提升化工产业本质安全水平
原创
阎润珍于 2024/04/03 15:47:3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
33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1
新闻发布会丨德州:实施“一百万”工程 提升化工产业本质安全水平
显示

4月3日,我市召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刘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副书记、市化工专项行动办专职副主任李爱民,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锦出席,介绍本部门2024年度“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的相关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副书记、市化工专项行动办专职副主任 李爱民 为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打造“智力引擎”助力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作为今年的“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在全省化工行业率先组建安全生产本土专家库,创新开展“一百万”工程,即建好一个专家库、实施百名专家包百企、培训教育万名职工,进一步丰富“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安全服务内涵,守牢守稳安全生产底线。 建好一个专家库,壮大安全服务“生力军”。按照本土性、专业性和广泛性的原则,在全市化工企业中优选行业专家入库。入库专家需具备5年从业经验和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资质,通过专家报名、企业同意、县市区推荐和市级面试等筛选后确定。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入库专家进行工作考核,考核优秀的进行表彰,考核不合格的取消资格,充分激发本土专家工作积极性。 实施百名专家包百企,消除安全隐患“风险点”。一是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将专家分成四个小组,统一开展安全督导服务。安全服务覆盖全部化工生产企业,对安全管理混乱、安全风险隐患多的企业加大服务频次,将发现的隐患当场移交,市县两级协同发力,立查立改或限期整改。本土专家对整改结果进行验收,闭环管理消除风险隐患。二是长期开展专家结对指导活动。为101家安全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的企业各配备一名本土专家顾问,实行“一对一”服务,全天候为企业提供免费的安全生产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等咨询和指导,帮助企业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三是常态开展专家互学互鉴活动。本土专家与服务对象互学互鉴,互促互进,加强对所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严防“后院起火”,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教育培训万名职工,筑牢安全生产“防火墙”。一是增强本土专家专业能力。每年组织本土专家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就最新安全生产政策、常见问题等对本土专家进行辅导,进一步增强本土专家的专业化能力,强化服务质效。二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水平。组织本土专家定期赴企业向安全管理人员、一线生产人员传授讲解安全管理知识和政策法规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议,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培训教育企业职工。三是做到“安全大讲堂”全覆盖。每月组织全市2万多名化工企业员工参加“安全大讲堂”学习,将学习情况作为本土专家安全服务的检查项,进一步放大“大讲堂”培训实效。
实施“一百万”工程后,预计将为我市化工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李爱民:实施化工行业本土专家“一百万”工程后,将从四个方面优化服务质效,提升我市化工产业本质安全水平。 锤炼一支安全队伍。本土专家库可以汇聚全市化工安全生产领域的精英。除了履行所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同时还是全市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督导服务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全市化工行业隐患排查、安全指导的职责,为我市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管理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探索一种新型模式。以往开展安全生产督导检查,聘请专家主要来自第三方机构。本土专家库建立后,外聘专家由临时组队变为固定团队,避免了人员流动性大、督导服务临时性的问题。本土专家在检查企业后还负责问题整改验收和帮扶指导,由“一查了之”变为排查、整治、防范全过程服务。 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市工信局制定《德州市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本土专家库建设管理办法》《安全服务手册》,不断总结本土专家“升级版”的实践经验,构建一套准入严格、管理科学、激励有效的工作机制,做到工作流程标准化、工作内容规范化,为加强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积累经验做法。 实现一个监管转变。本土专家将以3个月一轮的频次督导全市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全天候点对点响应企业安全咨询,带动企业管理水平、安全监管能力的提升,督促企业树牢安全生产理念,行业监督由治标为主,变为标本兼治。(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