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作者 夏传玉
小区绿地中央有一棵桐树,高大笔直、如塔如伞、颜值颇高,成为居民“群宠”。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近几年日渐枯萎,枝条失去了强劲、树叶没有了光泽、树冠缺乏了生机。
物业人员一会儿说是营养不良,一会儿说是缺水,施肥、浇水后,也没有一点儿起色。第二年初春时节,物业找来一位园林“资深医生”李师傅。他一声不响地绕着桐树转来转去,时而摸摸树干,时而闻闻树皮,时而看看枝条,又用铁锹在树根部左右各挖出一条深沟,露出树的粗根,俯下身体认真察看。折腾了个把小时,李师傅边擦汗边说:“已‘病危’,不过还有一线希望,只有努力一把了。”他从搭在那辆破旧自行车车梁上的帆布兜中,拿出一大一小两瓶黑乎乎的液体,倒入一大桶清水中,小心翼翼地沿着树干缓缓浇入根部,叮嘱物业人员“一周内不要浇水”。
时间很快过去一个多月,小区绿地草木开始萌芽,但这棵树似乎还在“沉睡”中,一点儿也没有发芽迹象。又过了半个月,周边的乔木已长出铜钱大小的叶片,而这棵树依然沉寂。邻居们说:“看来真没希望了,太可惜了。”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几乎把这棵树忘却了。又过了半个多月,一日,居民猛一抬头,惊奇地发现,浅绿色的小小叶片布满了树冠。“桐树开始发芽了!”这可成了小区微信群中的“大新闻”!进入盛夏,满叶的树冠已遮住了阳光——桐树已完全焕发出活力,与周围树木几乎没有了什么区别。
又是一个初春的午后,我在这棵桐树下又遇到了李师傅。他正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树干,口中轻声轻语地嘟噜着什么。他说,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屈指算来已有四十多年,渐渐地懂得,草木和人一样,也有着“七情六欲”“生老病死”,缺水时就会“不高兴”,缺乏营养时就会“面黄肌瘦”,生病时就会“无精打采”。其实给树木看病,与给人看病相类似,也需要“望闻问切”,远望树木的“气色”、近闻树木的“气味”、详问树木的“病况”、触摸树木的“质感”,才能确定树木得了什么“病”、什么病因,至于用什么药、何时用药、怎样用药,也是有讲究的,要把握好“时机”。夏秋季节最适合给树木“把脉看病”,别的树木茁壮成长,生病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深秋到冬季,树木由“茂盛”转入“休眠”,“生机”降至最低点,此时不宜“过多打扰”;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树木开始将积淀一个冬季的能量释放出来,对水肥需求量大增,也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虽然已退休多年,但李师傅还是喜欢“鼓捣树木”,除除草、整整枝、治治病。他给树木开的“药方”都是自制的,要“根据病情轻重”,去搭配除虫、杀菌、抗感染、增营养等药物,“成本是很低的,一般不收费,即使收费也是象征性的,三十五十的”。“不过,每救活一棵树都很有成就感的,就像看到康复后活蹦乱跳的孩子”。
给树木“治病看病几十年”,李师傅颇有感触,现在普遍不重视过程管理,看到树木“病倒”才知道树木与人一样会得病。“就像这棵桐树,直到‘病危’,才想起让‘医生’来看看,再晚一点就治不好了。”“其实,只要稍微重视一下日常管护,树木百年应当是平常事。只可惜,有那么多稀有、漂亮、高大的树白白死去了。”
李师傅说,万物同理,人与树木一样,健康的关键在平时管理,要“治未病”“治小病”,小毛病不管不治,会酿成“大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