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说说俺们的村史】一座村就是一个文化公园!600多年历史古村焕新颜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地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说说俺们的村史】一座村就是一个文化公园!600多年历史古村焕新颜

原创 阎润珍2024/03/11 09:26:5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 81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村集体发展好了,我们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3月5日,谈起近些年村集体的飞速发展,天衢新区簸箕刘村的村民张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当天,记者走进这座拥有“全国精神文明村”“省级文明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奔小康先进党支部”“经济发展百强村”等荣誉称号于一身的新型社区,深入了解这座600多年古村的前世今生。

“靖难之役”后,战争废墟上创建家园

记者了解到,簸箕刘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初期“靖难之役”之后,先民们就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德州城东,在战争废墟上创建了自己的家园。

几百年来,百姓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一代又一代人住着低矮的土坯房,在饥寒交迫地苦难日子里艰难的挣扎。封建社会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1946年6月德州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劳动人民真正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群众走上了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逐渐地,全村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但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迅速从自给半自给农业,向现代化商品经济发展。由“温饱”走向“富裕”。

在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之后,如今,簸箕刘形成了多姓组合村落(十五个姓氏)。虽然姓氏不同,户数不一,但他们团结、和谐,犹如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自有簸箕刘村以来,其隶属沿革,是随着上一级的行政区域的变革而变化的。

昔日古朴村落蝶变现代化社区


3月5日,走进德州天衢新区长河街道簸箕刘社区,只见栋栋高层建筑下,宽阔的街道竖立着一盏盏漂亮的路灯。这样美丽的社区,是由昔日古朴的村落蝶变而来。

据说,过去的簸箕刘村南的一条东西方向道沟原是明清两代的一条官道,西通德州,东达边临镇。到民国时期历经500多年的时间,形成了一条2米多深的道沟。村西的一条南北方向道沟原是南通平原,北达桑园的官道,到民国年间已形成3米多深的道沟。

大道沟给家乡平原大地增添了些许蜿蜒之美,远远看去也别有一番情趣。夏季里,道沟两旁绿树成荫,斜坡之上杂草丛生一片碧绿,沟上是羊肠小道,沟坡是洁白的羊群顺沟吃草。牧羊的老人高兴起来甩一下响鞭,哼两句小曲,大有世外桃源的味道。道沟常年积水不能行车,却是儿童嬉戏的所在。

村庄房屋的排列,多数是坐北朝南的土坯北房,既向阳又背风,冬暖夏凉。户与户房屋大多毗连,左邻右舍,房子相接,院墙相连,对户而居。

微信截图_20240311091535.png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交通条件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存在于老年人意识中的簸箕刘模样已成为历史,旧的村庄已成为一种梦中的记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开发区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簸箕刘已置身于城市之中,成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河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社区。2010年元旦,全村迁入新居簸箕刘·盛和景园小区,住上高标准的楼房。水、电、暖、气等现代设施齐全。区内绿树成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绿化、净化、美化三位一体。


村民变股民,幸福日子节节高

“太阳能热水器、整体厨房……这房子是居委会统一装修的,居民直接拎包入住。现在社区富了,城里人一说起簸箕刘就羡慕得不得了。”指着家里的摆设,今年70岁的孙汉泉满是幸福。目前,簸箕刘社区经济总资产超过20亿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其实,勤劳质朴的簸箕刘人民,自古以农耕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1998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建设以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簸箕刘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过去以农村为主的经济结构已经转变为以二、三产业为主,以农业耕作土地为主的集体资产形态转变为经营性产业为主。

微信截图_20240311091547.png

虽然大部分集体土地被征用,两委失地不失志,创业求发展,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在原有发展基础上用活土地补偿款,盘活土地资金,先后建立了 “簸箕刘工贸开发有限公司”“宏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盛和大酒店公司”“电动车市场”等一批活力较强、发展空间广阔的集体企业,使集体资产有了较大的积累,为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实行股份制量化,在2015年完成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分配,成立了山东簸箕刘集团有限公司。目前,簸箕刘社区1700多名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股份。

村民共享致富成果


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簸箕刘社区的日子好过在周边是出了名的。自2001年开始社区就给村民发生活费,且逐年提高。由最初每人每月5元到50元,再到1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自2019年3月份开始,每月给60周岁以下社区居民发放生活补助费800元,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费1500元。

“此外,为了解决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我们提出‘只允许目前医疗条件达不到而治不好病,决不允许我们的居民因缺钱而看不起病’的口号。”簸箕刘社区书记周国福表示,社区于2007年制定了《簸箕刘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2016年又修订了《簸箕刘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居民在享受新农合的基础上,对年治疗费用累计1万元至80万元以上重特大疾病的居民分别给予报销医疗费15%至60%的经济救助。目前每年医疗救助金额近100万元。

微信截图_20240311091556.png

社区于2015年又制定了各种节日慰问制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九九重阳节”和老年人生日慰问等。通过每个节日,召集各年龄段居民积极参加会议,为社区发展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并发放节日慰问礼品。年满60周岁老年人,重阳节当天发放红包;70虚岁以上至90虚岁以上老年人,生日当天,定制一个生日蛋糕送到家中,社区两委成员到场祝寿,根并据年龄段分别给予祝福金和鲜花。簸箕刘还设置了教育奖励制度,考上不同层次的学校均给予奖金。目前,社区每年为居民发放各项补助、救助金总额达2400万元。“社区通过精细化管理,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好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居民满意为追求,巩固发展成果,提升创建水平,使社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居民幸福指数再上新高度。”周国福说。(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袁明慧 摄影报道)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