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散文丨压岁钱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副刊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散文丨压岁钱

原创 王晓松2024/01/22 09:56:3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 94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QQ截图20240122093637.png

作者 胡正彬

       我小的时候,对于过年的期盼,一万种理由里,挣压岁钱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我十岁以前,几乎没得到过压岁钱。

       每年吃罢年夜饭,父亲总是要叹息一声:“唉!办年货都把钱花光了。”

       父亲自己都没有钱,我们到哪里要压岁钱啊!

       偶尔有那么一两次,父亲手头富裕,会给我们兄妹每人一个或几个硬币,一分的、二分的、五分的,最多是一毛的。

       这些钱,在我的手里,根本留不住,不是叫母亲以保存的名义给要走了,就是叫哥哥姐姐拿吃的给哄走了,或者,干脆就丢了。

       想起那时候,我对金钱的态度,真是很淡漠。那时候,我们小孩子要钱也真没有用,家里没有存钱罐,自己的钱,根本没地方放,拿去买东西吧,村子里连一家代销点都没有,等到过了正月十五,才有小货郎摇着拨浪鼓走村串户卖针头线脑糖豆豆,但那时候,身上那点硬币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了。

       我们老家给压岁钱,跟其他地方也不一样,其他地方,晚辈的小孩给长辈的亲戚拜年,不论是哪天,长辈都要给压岁钱。我们那里给压岁钱,仅限于自家人,仅限于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的那会儿,过了这个时间段,不管是什么亲戚,即使是你舅舅姑姑大姨妈,一律都不给。第二天拜年,不管遇到谁,都是口头表达,没有给压岁钱之说。

       这就好办了,都是自己人,不存在什么面子问题,有就给,没有就不给,给多给少,也无所谓,反正,外人也不知道,也不攀比,攀比也没意思,都是父母的钱给儿女,然后再回到父母手里,圈内循环。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了,包产到户了,老百姓一下子就富了起来。粮食突然够吃了,而且还有余粮,这多余的粮食,卖出去,就能换钱。只要没钱了,就卖粮食。这时候,吃罢年夜饭,父亲再也不叹息没有打牌的钱了,而且,父亲也能兴致勃勃地给我们发压岁钱了。

       原来,父亲不是舍不得给我们压岁钱,只是前些年,父亲确实无能为力。

       我发现,父亲在发压岁钱的时候,很自信,很伟岸,光芒四射。

       家庭富裕以后,父亲从年初就开始给孩子们积攒各种毛票了,一毛的、两毛的、五毛的、一块的,凡是崭新的摇起来哗哗响的,父亲都收起来,留到年三十发给我们。

       父亲发压岁钱,是有原则的,要从大到小,年纪大的,给的钱就多,小的,就少,因为很小的孩子,拿钱也没用。

       现在,城里的孩子们,丰衣足食,想吃什么想穿什么,平时都能够满足,他们对过年的期盼,远远没有我小时候那么强烈,如果说过年还有什么令他们牵挂的,也就是挣压岁钱了。

       现在城里的压岁钱,“起步价”往往都有一百元了。其实,压岁钱只是过年环节游戏的一部分,既然是游戏,就不要玩大了,玩得太大,对孩子们成长不好,对有些大人也是负担,我以为,传统的东西,还是让它们回归传统更好。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