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弦歌不辍。 齐风鲁韵,根深源远。山东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自先秦时期齐鲁文化的形成开始,到春秋时期儒家文化的兴盛,这片土地积累起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不止孔孟,孙膑、王羲
在2024年新版全国统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科书里,蛋壳黑陶高柄杯被作为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代表进行了专门介绍。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高26厘米,口径9.4厘米,最薄处仅有0.2~0.3毫米。专家们形容
白陶细腻泛柔光,独特双鋬似展臂,身形优雅若舞者。作为莒州博物馆的“可爱担当”,双鋬白陶鬶出土于莒县陵阳河遗址。该器物由夹砂白陶烧制而成,是用来盛水的炊具。东夷民族以鸟为图腾,故创造出似鸟的陶鬶,整件器
11月30日上午,“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曲阜启动,十余名网络达人同期受邀来到山东,实地感受孔子故里、礼乐山东的文化魅力。网络达人“一笑倾城”表示:“来到了曲阜,有幸了解到更多中国
11月30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介绍,跋山遗址群的发现和研究已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年以来的考古文化序
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不仅是古人智慧与才能的体现,更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和传承的宝贵财富。让六艺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让传统文化之树生出葳蕤蓊郁的生
在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一座西汉说唱俑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夸张的肢体动作,单腿弯曲站立两千多年,仿佛在向游客们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成为博物馆的“顶流”。博物馆下班之后,说唱俑开始了它的“表演
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口尊、制作精美的双鋬白陶鬶、造型粗犷的牛角形陶号……在莒州博物馆的一方天地里,众多文物宛如璀璨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开启一场莒博文物的“C位”争霸赛,为你心中的“顶流
你们知道西汉乐舞俑的快乐是什么吗?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下班之后,乐舞俑也放松了起来,一起跟着律动的节拍嗨起来吧。
在山东手艺人的案头,一把刻刀能解锁多少种可能?它可以在木头间勾勒山川人物,在蛋壳上雕琢岁月风华,在落叶上画出枝繁叶茂,也可以在葫芦上镌刻福禄平安。戳视频,一起看一把刻刀如何下笔生“花”……
起猛了,山东各地博物馆里的宝藏“手玩”竟然动起来了。它们造型各异,功能丰富,还很有想象力,来山东,看宝贝。
当一天孔子的学生是种什么体验?让我们跟随媒体记者和网络达人们的脚步,从庄重肃穆的孔庙,走到宁静清幽的孔府,再到恢弘典雅的尼山圣境。一同来聆听孔子的谆谆教诲,领略深植于齐鲁大地的文化底蕴。
12月1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山东日照莒州博物馆。据莒州博物馆文博馆员王媛媛介绍,在一次出国走访时,文博专家们意外发现,在距离日照8000多公里外的埃塞俄比亚,其出土
在山东省日照市博物馆二楼的“东方文明五千年——日照史前文化陈列”展厅,6粒出土于尧王城遗址的炭化稻谷,引得市民游客频频驻足围观。据日照市博物馆讲解员卜玉美介绍,在尧王城遗址发掘出土的炭化水稻颗粒,打破
12月2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日照黑陶邢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内,日照黑陶非遗传承人、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邢葆奎正在教孩子们给黑陶拉坯,孩子们还现场体验了拉坯全过程。
“大酥烧饼”“呱啦叶子烧饼”“木耳边烧饼”……周村烧饼在诞生之路上,有过这样几个“曾用名”,而这道山东美食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
这件馆藏于莒州博物馆的陶制大口尊为国家一级文物,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件距今约5000年的礼器。它的腹上部刻有这样一个陶文,比甲骨文要早将近1500年。考古学家将其解读为“太阳”“朝霞”
车技稳如泰山!11月22日,在德州城市公交驾驶员技能竞赛暨城市公交节能技术大赛上,109路公交车驾驶员王华刚展示熟练驾驶技术。
山东不断拓展国际多式联运通道,积极参与通道体系建设,提升山东中欧班列服务品质,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山东中欧班列国际运营线路达到56条,可直达共建“一带一路”27个国家59
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24年以来,山东出口竞争力持续加强,前10个月实现出口1.69万亿元,同比增长6.9%。眼下,山东正积极落实增量政策,向全年出口2万亿元的目标加速冲刺,全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