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今后五年,全市共青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高举团旗跟党走、勇担使命建新功”为工作主题,按照“12355”的总体思路,努力打造更加坚强有力、更加昂扬向上、更加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德州共青团,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凝聚磅礴青春力量。
“12355”总体思路:锚定“一个目标”,争先进位、奋力赶超,推动德州共青团进入全省共青团前列。做好“两项服务”,服务大局、服务青年。保持和增强三性,即“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锤炼“五种作风”,即“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实施“五项提升行动”,即实施引领力、贡献度、服务力、组织力、战斗力提升行动,推动共青团始终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
以理想信念引领青少年。深入实施“青马工程”,运用青年话语体系,广泛开展学习活动,让广大青少年更加真切地感悟“真理的味道”。
以核心价值感召青少年。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展红色经典进校园、“国学达人”挑战赛等活动,向青少年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选树一批青年认可、社会认同的新时代青年典型,讲述青春奋斗故事,激励青少年学习先进、争做榜样。持续强化入队、入团等仪式教育,增进情感认同,强化责任担当。
以清朗网络影响青少年。建设德州共青团新媒体中心,精耕细作团属网络阵地,提升团属新媒体平台内容质量和运营水平,建设“有态度、有温度、有意思”的共青团新媒体矩阵。紧密联系互联网专家学者和正能量意见领袖,凝聚网上工作合力,旗帜鲜明开展舆论引导,深化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青年好声音”网络文化行动。
带领青年投身动能转换。围绕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办好京津冀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德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激发青年创新热情、创业激情。发挥青企协平台优势,打造青企大厦,聚集一批青年企业家,扶持一批青年创业者,落地一批创业投资项目,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不竭动力。激活传统品牌,组建科技创新青年突击队,发挥青年在科技攻关中的生力军作用,赋予“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新的内涵,评树青年岗位能手,激励青年岗位建功。
带领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牵手关爱”“金晖助老”等关爱帮扶行动。深化“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实施“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行动”。搭建“人才链”,讲好“乡村好青年创业故事”,用“乡音”解读乡村振兴政策,用“乡愁”感召在外青年返乡发展。赋能“产业链”,提供更多普惠性支持,培养一批“青年农创客”。
带领青年参与“双招双引”。加强与德州驻外各地商会的联系、沟通和合作,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成立驻外青工委,举办点对点的精准对接,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推进“青鸟计划”十百千万工程,建好管好用好“青鸟驿站”“青年驿站”,让德州籍青年安心“归巢”,让外地籍青年向往“宜居”,以真情实意“留住青年心”。
带领青年建设美丽德州。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小手拉大手”“青春环保五项行动”“植绿护绿”等活动。推动绿色发展,广泛开展光盘行动、绿色出行、节约资源等活动,让绿色理念、绿色生活成为青春时尚。
做青年成才的引路人。编制实施德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青年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工作载体、服务资源,创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将青年典型纳入青联、青企协、青创协、好青年联盟等各级优秀青年组织,进行培养锻炼。持续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青年列席两会”等活动,拓展青年利益诉求途径。深化“青春有约”品牌活动,打造青年信得过的婚恋服务项目。
做少年成长的护航人。常态化开展“青春温暖行”活动,倾心关爱弱势青少年。深化青少年维权岗、12355服务热线建设,抓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扩大希望工程品牌影响,实施好“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推进从物质帮扶向智力帮扶、精神帮扶延伸转型,让困难青少年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做青年社会组织的娘家人。实施新兴领域青年群体“筑梦计划”。掌握青年社会组织骨干、自由职业者、新媒体从业人员等新兴领域青年群体成长的烦恼,帮助实现素质提升、职业发展、社会融入等个人梦想。
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夯实基层基础。突破城市,推进行业建团、园区建团、楼宇建团、网络建团。加强区域化团建和驻外团组织建设,打造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高质量完成县域共青团改革工作,配齐配强县级团委班子,建立“团干部+社工+青年志愿者”的基层工作队伍。
加强全团带队,让少先队工作焕发活力。开展全市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规范争创示范行动,完善少先队辅导员配备培训机制。全面规范开展分批入队、红领巾争章、推优入团等工作,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不断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
延伸工作触角,全面加强青联、学联建设。推进市县两级青联、学联建设和改革工作,更好地发挥青联学联作为青年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功能。
坚持正本清源,建设“严实共青团”。持续深化机关干部联系帮包基层工作机制,引导团干部走出高楼大院、深入基层一线、主动融入青年,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提升团员发展质量,落实“推优入党”制度安排。
密切团青关系,建设“身边共青团”。建设一批共青团影院、共青团书店。解决青年“隐于市”的现状,每个县至少打造一处“青春会客厅”,倾听青年心声,密切团青关系。用好新媒体、走好网上青年群众路线,打造触手可及、永不下班的“指尖共青团”。
丰富活动载体,建设“开放共青团”。坚持开门办团,把握好共青团“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的问题,让团的工作有更多青年参与、更多青年受益。广泛征求青年意愿,开展活动重点侧重参与性、互动性。开展青年满意度调查,倒逼团干部聚焦青少年现实需求,切实增强工作实效。
激活基层细胞,建设“活力共青团”。培育和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团建品牌,组织开展“一个支部一个品牌”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