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黄河入海口处水波安澜,鸥鸟翔集。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时指出:“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殷殷嘱托化作磅礴动力,东营市以“系统治理”的理念,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奋力书写新时代“黄河答卷”。
系统布局:水网织就安全屏障
“防洪排涝、供水保障、智慧水务必须一体化推进!”2022年4月,东营市制定了全省首个市级水网规划《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以“一轴两区、多库连通”为骨架,串联起3880平方公里的流域治理。
在蓝图指引下,东营市以防洪能力跃升和工程短板补齐为两大抓手,系统化推进水网建设。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使干流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至“50年一遇”,9条支流全面达标,312公里河道疏浚加固,468座建筑物焕然一新。沿海防潮堤改造提升23公里,黄河以北海堤建设破题启动,中心城防洪排涝工程加速推进。近三年,全市实施水务项目111个,总投资达322亿元。
“过去上游泄洪被动应对、紧急转移,如今河畅堤固行洪无忧、百姓安然。”广饶县的塌河堤防边,村民们成为切切实实的受益人。系统治水不仅筑牢了防线,更激活了“水动脉”——刁口河补水效率提升3倍,5年向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9.84亿立方米,干流连续25年不断流。
智慧赋能:科技重塑治水范式
在黄河河口管理局,大屏实时跳动着352路监控画面。“无人机自动巡航,险情响应缩至分钟级。”工程师轻点鼠标,调出“数字孪生河口”三维模型。在东营市水务局会商室,整合了雨情、水情、工情的智慧系统——东营市防汛应急指挥平台,已覆盖全市179个防汛监测点、163个雨量站,可通过雨情监测、河流水情、黄河水情等10大模块实时掌握监测预报信息并开展防汛决策,可以说是防汛指挥的“最强大脑”。
在执法巡查一线,大河安澜被纳入制度化保障。东营市印发《山东东营黄河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实施意见》《关于建立东营黄河联合执法协作机制的意见》,全面完成黄委水行政联合执法协作平台建设,成功构建了“司法协作圈”和“联合执法圈”,创新搭建了“一台两圈”河湖治理模式。通过该模式的推动,司法协作圈设立生态警务室、巡回法庭、法官工作室、司法修复基地、巡回检察工作室14处;执法圈整改河湖问题105个。2023年,该试点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当黄河(东营市段)获评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时,河畔的“电子河长”正24小时守护大河安澜。
生态强基:绿色廊道释放红利
漫步在淄河岸边,水清岸绿,游人如织。而“河道治理+生态旅游”的融合模式,也让小清河蜕变为“美丽之河、富民之河”。
为全面系统化推进河流治理,修复生态屏障,东营市配合编制了《山东黄河生态屏障带建设五年规划(2021-2025)》,5年来,东营通过实施“抬高、整平、深翻、蓄水、压碱”等工程措施,累计植树37.09万株。目前工程管理范围内林木保有量达229.8万株,绿化面积达2225.72公顷,初步形成了临河防浪林、堤顶行道林、淤背区适生林、护堤地防护林及草皮绿化等共同构成的生态体系。
如今,东营黄河口湿地修复工程引水能力翻番,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绿色廊道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系统治水也激活了绿色生产力。树多了,鸟来了,滩区居民的日子也好起来。利津安澜森林获评东营市首届最美森林,东营市成功打造省级美丽示范河湖7处。一幅“河畅、水清、景美、人和”的新画卷徐徐铺展。
制度护航:责任筑牢安澜基石
大河安澜,防汛在前。如何落实防汛责任?
以责任网格化、抢险专业化、物资实战化为总体思路的“东营模式”,响亮作答:市县两级设立防汛“双指挥长”,1061名行政责任人覆盖骨干河道;271人的专业水利抢险队、7228人的救援队伍严阵以待,年演练超28次;245万件防汛物资前置布防,河堤亮化工程点亮巡防黑夜。
2021年秋,黄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洪水。当河务职工在堤坝上昼夜值守时,“专群结合、平战一体”的“东营模式”再次经受住考验,确保了黄河防洪防凌安全。
大河奔涌,初心如磐。东营的治水实践,正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的生动写照。从防洪工程硬支撑到智慧管控软实力,从生态修复到富民强村,东营以系统思维破解水问题,将“幸福河”的蓝图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