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聚焦人才强市建设】 “德”有你,才“州”全 | 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德州这样做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聚焦人才强市建设】 “德”有你,才“州”全 | 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德州这样做

原创 徐鑫2022/05/16 22:13:4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 183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编者按:

5月13日,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会上提出了要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做好“政策”聚才、“产业”聚才、“平台”聚才、“飞地”聚才、“事业”聚才、“品牌”聚才、“柔性”聚才、“以才”聚才、“乡情”聚才、“环境”聚才等十个方面的工作。

为此,德州晚报以“聚焦人才强市建设”为主题,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基层一线的典型人物,讲好德州人才故事,对德州“人才十策”进行深入报道。


日前,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制定出台了《德州市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德州市“三年十万大学生兴德计划”实施方案》三个政策文件。文件的出台对外地来德州的高层次人才、基层技能人才、回乡创业人才有哪些积极的意义?为此,记者采访了德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解读。 

高效率汇聚人才智力

聚焦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乡村人才“四类群体”,推动实现量质齐升。

补齐领军人才短板。着眼更大力度降低企业引才成本,推行“企业引人才、政府给薪酬”政策,对符合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条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按照用人单位实际给付人才薪酬总额的70%,每年给予最高70万元补助,最长补助3年。着眼激励高层次人才初创企业发展,推出“创业券”奖励政策,对符合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条件的人才来我市创办企业的,给予350万元“创业券”支持,3年内企业年度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的,凭“创业券”可分别兑现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奖励。

加速青年人才集聚。将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引进的大学生纳入补贴范围,参照企业标准,每人每月给予2000—5000元生活补贴,购买首套住房的给予5—20万元安家补贴。实施“人才回引计划”,建立德州籍在外大学生信息库、德州生源大学生信息库,对在市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的大学生,按照“分级负责、对等对口”原则予以回引安置;推行亲情引才,对德州籍大学生回德就业创业的给予大学生家庭最高1万元奖励。建立在德高校毕业生有组织就业机制,每年以城市之名举办在德高校大学生毕业典礼,动态储备不少于5000个就业岗位支持在德高校毕业生就业;每年组织每所在德高校评选10名优秀毕业生,通过面谈、考察的方式优先引进到事业单位。

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加大校企合作育才力度,支持在德职业技术和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对毕业生到合作办班企业就业率不低于60%的,按照每人2000元标准给予企业最高20万元补助。强化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每年举办德州市“技能兴德”职业技能大赛,对获奖选手给予1000—10000元奖励;对获得全国、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的选手(团队)和指导教师,给予1000—10000元奖励;支持用人单位以高技能人才命名设立一批“技师工作站”“工匠工作室”,每家给予5万元补助。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施“五类人员”回乡创业工程,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退休人员、企业技能人员、外出经商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实施“村村有能人、镇镇有专家”工程,开展乡土人才寻访推荐活动,发现掌握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将基层名家、名医、名师、名匠、社工等实用人才纳入市级“乡村之星”工程,4年管理期内每人每年给予5000元补贴。   

高质量推进人才工作“北接南融”

全面推进与京津冀济的深入对接。按照“面向京津、对接省会、多点研发、德州转化”思路,加快建设驻京人才飞地,积极争取创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德州中心(产业化基地),启动建设先进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推进齐鲁工业大学“一院一基地一园区”建设,常态化开展“国企德州行”“走进中科院”等对接活动,机制化推进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人才智力交流合作。

加快建设天衢新区人才集聚高地。依托中国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引智试验区、山东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制定天衢新区特色人才集聚高地建设实施方案,争取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试点,积极融入全省“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助力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鲁北智慧活力新城区。

提升人才流动便利度。聚焦区域人才共引共享、便捷流动,深化和完善“假日专家”“共享人才”等柔性引才模式,推动“德州惠才卡”与“济南人才卡”互通互认,积极承接人才资源外溢辐射,放大“1小时人才圈”效应。

高起点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赋予企业和市场人才评价权,将人才经济贡献、薪酬水平、工作实绩、市场认可度作为人才认定的重要依据;推行特殊人才“举荐制”,对具有特殊才能或作出突出贡献、现行人才分类目录难以界定的人才,可经同行业专家举荐予以认定。

优化人才使用机制。创新编制管理使用方式,用好高层次人才专用编制,支持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充分发挥事业编制在引才留才用才中的激励保障作用,设立“双创编制周转池”,支持重点企业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共引共享机制,联合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互派优秀人才担任“科技副总”“客座教授”“创业导师”。

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推行关键技术“揭榜挂帅”,每年发布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推行市场引才“包干制”,与专业引才机构开展合作,实行高端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服务整体外包。

高水平优化人才生态

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制定中心城区人才住房多元化供应体系实施方案,构建产权型住房、租赁型公寓、商业化酒店、货币化补贴“四位一体”保障体系。2022年选取商务酒店开展人才公寓市场化供应试点,到2024年全市筹集人才住房不少于1万套,努力实现“人才来了有房住、人才留下有住房”。

升级“人才贷”、推行“人才保”。加大“人才贷”创新力度,将“人才贷”额度由最高1000万元提高至5000万元,风险补偿比例由50%提高至70%。开展高层次人才创业保险业务,提供人身健康、研发补偿、关键责任等险种保障,对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人选购买创业保险的,按保费金额的80%给予补贴,每人最高20万元。

推动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开发运行“德才码”,打造“一人一码”多场景应用,实现人才政策“一键匹配”、人才服务“一码供给”。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打造“‘德’有你、才‘州’全”宣传推介品牌,讲好德州人才故事,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