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从技术突围到生态制胜,看行业龙头为何砸下27亿在淄博建厂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从技术突围到生态制胜,看行业龙头为何砸下27亿在淄博建厂

转载 靳冬群2025/07/20 18:17:3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编辑: 1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 编者按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走在前、挑大梁·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各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蹲点采访,展现山东加快全产业链布局、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典型成效,以及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做大做强品牌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子、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迅猛崛起,对上游尼龙新材料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尼龙66行业的龙头企业,聚合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合顺”)为何要从浙江杭州来到山东淄博,投资27亿元建设新项目?

山东聚合顺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志强的回答直截了当:“过去从国外进口己二腈不仅价格高,交货周期还长达数月。得知中国化学天辰齐翔在淄博成功投产己二腈项目后,我们当即下决心过来投资布局。”

跨区域产业布局背后,不仅藏着一条关键产业链的重构逻辑,更折射出山东在新材料领域积蓄的品牌势能。

张志强口中的“己二腈”,是尼龙66产业链的“咽喉”原料。要理解这一原料的重要性,不妨从尼龙66的应用场景说起——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已深度绑定:从日常穿着的防晒衣、瑜伽服、冲锋衣,到辅助飞船返回舱精准落地的降落伞绳索、支撑航天员太空漫步的生命牵引绳,都离不开尼龙66。在“以塑代钢”的材料轻量化浪潮中,尼龙66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量大幅攀升,尤其在电池安全防护和热管理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广泛而刚性的需求,让上游原料己二腈的供给问题更加凸显。

长期以来,己二腈的供给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企业曾多次尝试通过丙烯腈电解法等工艺生产己二腈,但受限于高成本、高风险等问题,始终未能实现规模化量产。

转机始于中国化学天辰公司的技术攻坚——历经十余年研发,终于攻克了工艺路径更短、产品纯度更高的丁二烯法生产技术。山东省与中国化学强强联手,推动天辰齐翔项目落地淄博市临淄区。

为加速技术落地,天辰齐翔将原定三年的建设工期压缩至20个月,创下全球同类工厂建设的最快纪录。2022年,全国首台套丁二烯法己二腈项目关键装置在临淄区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中国化学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振华介绍:“分离工艺的每一步都存在无数种技术组合,我们团队用了近一年时间不断尝试优化,最终将己二腈纯度提升至99.95%以上,彻底打通了量产瓶颈。”

己二腈国产化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和价格壁垒,更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国高端尼龙新材料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面对投产初期遭遇的“价格战”压力,天辰齐翔通过实施200多项技改项目,持续优化反应效率,实现了成本大幅下降和利润稳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这家掌握核心技术的“开拓者”成功吸引了聚合顺等下游企业集聚淄博,形成了以技术优势带动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从技术突围到生态制胜的逆袭之路。

作为淄博市工程塑料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天辰齐翔的带动作用不止于吸引下游企业。在产业链上游,企业与淄博齐翔腾达化工实现了丙烯、丁二烯等基础原料的“隔墙供应”,构建起高效节能的产业生态圈,让单个项目的突破转化为整个区域的产业优势。齐翔腾达作为国内碳四综合利用的标杆企业,其稳定的原料供应为天辰齐翔的高效生产提供了坚实支撑,二者的联动成为“山东好品牌”抱团发展的典范。

眼下,天辰齐翔尼龙新材料二期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两期项目均被列入“省重大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己二腈—己二胺—尼龙产业链各环节产品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尼龙66产业链发展将迎来“蝶变”新机遇。

(大众新闻记者 刘磊 王继洋 宋明君) 

创新是产业升级最坚定的根基

瞄准关键技术的中国化学天辰公司历时十余年取得技术突破,并与山东联手实现投产,解决了高端尼龙新材料被“卡脖子”的痛点。

在淄博市临淄区的化工园区采访时,天辰齐翔的己二腈生产装置正有序运转。总工程师王振华指着中控室屏幕上跳动的纯度数据说:“99.95%,数字背后是上千次实验的积累。”这句话道出了山东新材料产业从技术跟跑到生态制胜的突围密码。

正是这样关键点的突破,提升了山东标志性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成为山东稳定工业增长大局的关键抓手。去年,全省19条标志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3.6万家、实现营收近11万亿元,均占全省的90%以上。

站在天辰齐翔尼龙新材料二期项目建设现场,望着拔地而起的厂房,不禁感慨:山东新材料产业的突围,并非偶然。从政府搭建的创新平台,到企业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再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这种“政产学研用”的合力,正在书写一个更宏大的故事——当每个环节都嵌入自主创新的基因,产业升级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返程时路过园区展厅,一根用国产尼龙66制作的航天牵引绳在灯光下泛着光泽。讲解员说:“这根绳子能承受20吨拉力,以前全靠进口,现在实现了自主研发生产。”

这是山东新材料产业跃迁最动人的注脚:以科技突破挺起产业脊梁,用生态协同筑牢发展根基。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