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初夏时节,满城花香。
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用“和风细雨”来形容耿贤华,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你认为他性格内向、缺乏激情,那就错了。在一部普通人看来极为枯燥的中医学著作中,他也能读出金庸先生笔下的那种酣畅和快意。
从乡村穷小子到“德州市首届十佳民间名中医”荣誉称号获得者,从卫校毕业生到三代御医之后、中医泰斗赵绍琴再传弟子,耿贤华走过的路堪称“传奇”。
有人从中看到的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励志故事,有人看到的是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而在记者眼里,耿贤华则是一位执着的杏林传薪者、追梦人。
2018年12月1日上午,耿贤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当天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温病学泰斗赵绍琴先生百年诞辰日,“赵绍琴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隆重召开,业内名家、学者云集一堂,共同缅怀杏林典范。耿贤华受邀参会,并登台做了专题报告。在所有登台发言者中,耿贤华是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一个。但他的发言,赢得了满堂喝彩。从此,耿贤华在德州医界声名鹊起。
当初走上中医之路,耿贤华总结了两个字:兴趣。
耿贤华,德州市平原县人,生于1978年9月。早在十来岁时,他就对中医产生了懵懂而又浓厚的兴趣。“看到电视节目中一位病人病情非常严重,通过针灸治好了病,当时感觉特别神奇。”他说,童年时代的兴趣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1994年9月,耿贤华告别家乡,到高唐县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读书。求学期间,村里一位年逾七旬的本族爷爷腰腿剧痛难忍,找到了读卫校的他。他利用所学给这位爷爷针灸,效果特别明显,赢得了乡里乡亲的刮目相看。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更增加了他对中医的热爱和信心。
1997年7月,耿贤华毕业后来到村卫生室,但他发现所学远不能实现“妙手回春”“悬壶济世”的目的。随后,他来到德州,拜德州市中医院吴爱民大夫为师,系统学习针灸;随后,拜在一代名医孙朝宗先生门下。
孙朝宗有诸多“不传之秘”,除非弟子特别好学、刻苦才能破例。耿贤华就是这种人。他白天跟诊临床,晚上读经诵典,连如厕的时间也不放过,苦背《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典籍,其劲头深得孙老赏识,一些“不传之秘”也传了。2019年12月,孙朝宗驾鹤仙游后,耿贤华在《中国中医药报》刊发长文追忆恩师。
文理、医理、哲理相互交融,是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特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云:“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在耿贤华看来,欲通医理,必先通文理、哲理,而这恰恰是中医的魅力所在。于是,他便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典籍中。
闲暇之余,耿贤华最爱去的地方是图书馆。
2007年9月,一次偶然机会,他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赵绍琴验案精选》的书,从此与清宫御医学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书里的方子短小精悍、语言隽永,读后令人畅快淋漓、大呼过瘾,犹如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随着学习逐渐深入,耿贤华愈发沉醉其中,但也有了不少亟需指点的困惑。
赵老从医60余年,以辨证准确、用药精练、疗效显著闻名于世。但耿贤华拜赵老为师,显然不切实际。2001年,赵绍琴与世长辞,留给耿贤华始终未谋一面的遗憾。
怎么办?
耿贤华想到了赵老的弟子。经多方努力,他觅得赵老的弟子——第四届首都国医名师,北京市第四批、全国第五批师承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建中先生的电子邮箱。
“尊敬的彭老师,您好!我是山东德州的一名个体医生,已拜读赵老师著作近10年并试用,其效甚佳……”2013年7月14日,怀着忐忑的心情,耿贤华向彭建中先生发出了第一封邮件。没想到,彭建中先生很快回了信,但信的内容难免令人失望:“我即将退休,已不带研究生,也不收徒了。建议好好读赵老的著作并付诸实践,必能成就医学大业。”话说得很委婉,其实就是两个字:拒绝。
耿贤华不气馁,继续发邮件,将自己在临床和理论方面的心得、困惑以及发表的论文等,向彭建中先生汇报、求教,并收到了回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彭建中先生渐渐接纳了这个执着的学生。
“在我心里,已经把你当作徒弟了,让我们为传承赵老的学术思想而共同努力吧。”2014年4月10日,耿贤华收到这份邮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随后,耿贤华赴京正式跟师学习。
读经典、拜名师、勤临床,是中医人才成长的不二法门。得益于恩师教诲,加之嗜学如命,肯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耿贤华在学业、医术上都小有成就,不仅顺利考取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文凭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更为无数患者减轻了病痛和经济负担。
与西医“单刀直入”“直奔主题”不同,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宁津的杨女士,不到30岁,体重80多公斤,长期饱受月经异常、不孕不育之苦。几经打听,她找到了耿贤华。初次见面,其失望之情已写在了脸上:诊所不大,大夫也年纪轻轻,与心目中的“老中医”形象相去甚远,能行吗?
耿贤华通过望闻问切,并仔细查看患者的检查报告后,认为其病情由元气不足、脾肾阳虚、痰湿阻滞所引起,痰湿滞留胞宫,困阻气血,致卵子不能发育成熟。于是为其量身制定了温补脾肾、化痰通络的治法。一个月后,杨女士的症状大为减轻;三个月后,月经正常;半年后,各种症状全部消失;再后来,她如愿怀孕生育……肉眼可见的疗效,让杨女士一家人彻底折服。
耿贤华说,杨女士患的是多囊卵巢,但治疗不能局限于卵巢,而要从整体观出发,辨证论治,若只注重卵巢卵子就成了“我要的是葫芦”了,“中医的精髓就是辨证论治”。在多年探索中,耿贤华以“调周法”为主基线,总结出自己的“补、活、清、行、化、通、养、固”八种治法,灵活治疗月经病、不孕症、妇科肿瘤等,均取得可喜疗效。
“中医首先是治病救人的学问。”在耿贤华心里,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而学医的目的则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所以,每每谈到一些所谓包治百病的“神医”打着中医、国学的旗号行骗牟利,败坏中医的名声,他总是痛心疾首:“作为传承了数千年的国粹,中医是治病救人的科学,不是神秘、万能的玄学,凡是只讲理论不讲疗效或者过度夸大疗效宣传包治百病者,均为伪中医。”
经过多年积淀,在治疗胃肠病、肾病、妇科病、皮肤病、肝胆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耿贤华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并擅于以六经辨证与奇经八脉辨证结合,治疗颈肩腰腿痛及各种肢体经络病症。
在采访过程中,患者来电不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耿贤华总是耐心解答。“中医治病,医患沟通很重要。打开病人的‘心结’,才能有更好的疗效。中医不仅追求疗效,更追求阴阳调和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中医人的重要使命就是让病人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他这样说。
致力于传承中医药文化,仅仅是读经典、拜名师、勤临床还不够,善思考、重探索、求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在临床中,耿贤华取古今多家之长,并有所创新,提出“元气-津液”等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临床之余,笔耕不辍,及时把临床心得体会总结下来、反复研究,主编著作2部,在国家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然后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
用耿贤华的话说,他始终坚持两个“相结合”,一个是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另一个则是中西医相结合,在德城区湖滨南大道,他诊所的名字就叫“耿贤华中西医诊所”。深厚的中医功底和扎实的西医基础,不仅让他在治病救人和理论研究上赢得了业内肯定和赞许,也更坚定了他传承发展祖国中医药瑰宝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一辈子去学习、品味、传承,永远没有尽头。”
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医药与中华民族相生相随,护佑中华民族屡经瘟疫、战乱和灾害,一次次转危为安,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我国古代发生过数百次瘟疫,中医药一次次得到历史的检验。特别是在这次抗击“世纪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投入的力度、参与的广度特别是发挥的作用、显现的独特优势有目共睹,引发了社会广泛而持续的关注和热议,“中医热”以及与其相关的话题随之在国内外持续升温。
耿贤华说,中西和西医各有所长,都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武器,二者不存在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问题,新冠疫情对中医和西医都是挑战,只有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才能更好应对疫情,只有坚持科学态度、辩证分析、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才能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中西医结合是大势所趋,事实一再证明,中西医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更好疗效,疗效才是硬道理。作为中医人,越是热爱、痴迷中医药文化,越要以全面、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她,越要以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精神发展她。”
对今年44岁的耿贤华来说,他的杏林追梦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