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山东各地聚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创作小戏小剧,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身边“小剧场”,帮群众讲出烦心事
几乎每个周末,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颜家村的小广场上都围满了人。村民自己编排的小剧每周上演,讲的都是身边故事。
村民刘永梅在小戏《彩礼风波》中饰演要退彩礼的亲家母,她台词幽默、表演生动,引来阵阵掌声。“俺们都不是专业演员,这出戏是我们自己编的。”刘永梅说,群众对陈规陋习感触最深,最知道症结在哪,所以他们就主动作为,以身边事为创作素材,排演小戏告诉大家红白事不要为了面子大操大办,帮大家把“忧心事、烦心事”讲出来,捅破那层“窗户纸”。
颜家村党支部书记颜庭宣告诉记者,《彩礼风波》向乡亲们讲述了两个家庭“不要彩礼”“反对大操大办”的真实故事,通过“家庭小剧场”的舞台效应和艺术感染力,倡导文明家风、乡村新风。
像这样的家庭小剧场,兖州区一共成立了190多个,每个村居组织5-10名文艺爱好者组成小剧场演职队伍,将364名文明实践专管员、522名文明实践“热心人”纳入创演队伍。区文联、专业剧团等11个团队37名文化惠民专业志愿者常态化下沉指导村民排演。截至目前,兖州区参与创作演出的村民达2200余人。今年以来,家庭小剧场累计演出3300场次,受益群众达5.3万人。
“村里人演自己的事儿,有说头、有看头、能信服。”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李鸿飞认为,移风易俗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如何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说出群众的心里话,至关重要。“家庭小剧场”从剧目策划、编排演出到组织巡演,群众都深度参与,实现从“被动看”到“主动演”。
坚持群众主体,方能激发乡风文明内生动力。这点,山东鸾章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松深有感触。前不久,他受邀到济南市章丘区白云湖街道石西村开展移风易俗普法公益讲座。其间,他围绕“天价彩礼”“低俗婚闹”等热点问题,以案释法,将法律条文转化成通俗金句,赢得阵阵掌声。家里即将办喜事的村民王大姐感慨,“以前觉得婚闹是热闹,今天才知道可能违法!”李松表示,严肃的说教、枯燥的法条无法打动群众,只有从他们身边事出发,用生动鲜活的故事切入,才能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在山东城乡,依托全省6万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级聚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宣讲,策划开展“移风易俗赶大集”“书记送新风”等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全省农民戏剧展演月等活动,选取25部主题电影、65部微视频在全省进行展播,创作推出一批移风易俗小戏小剧,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在滨州市沾化区,一部部以当地风情人物为典型的渔鼓戏精品剧目,通过送戏下乡、“扫码听戏”等方式走到田间地头。沾化区新编了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渔鼓戏《如此孝顺》《闹婚》《图啥》《好亲家》《老人心》,年送戏下乡400余场次;倡导婚事新办的全国首部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在全国放映10万余场。沾化区还将作品二维码在全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张贴,实现“扫码听戏”。在一系列文艺作品的感染下,全区群众积极参与各种移风易俗行动,青年中式集体婚礼、“清明网上祭”等新民俗蔚然成风。
沾化渔鼓戏剧团团长王春贞说,地方剧种若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演大家身边的故事,既可以推动移风易俗等工作,也能使沾化渔鼓戏这一濒危剧种焕发生机与活力。
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化站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草根文艺团”,吸纳本地戏曲爱好者30余人,创作了《新风记》《彩礼风波》《文明新曲》等10余个接地气的作品。每场演出,志愿者均发放倡议书,设置“有奖问答”“案例分享”等环节,吸引村民互动参与。村民王大姐说,“在家门口既能看戏又能学政策,一举两得。”展演活动开展以来,已吸引超2000人次参与。
泰安市打造“移风易俗赶大集”活动品牌,组织开展小戏小剧走进镇街巡演、小戏小剧擂台赛等文明实践活动4500余场,创作展演《不要彩礼》《移风易俗谱新篇》等小戏小剧80余部,持续掀起节目不断档、好戏连台唱的宣传热潮。成武县坚持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用好3000余名基层文化宣传员,创作移风易俗主题小戏小剧50余部,开展巡演展演400余场次、送戏下乡60余场。
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村村有好戏”与移风易俗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以文化之力破除了陈规陋习,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