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有些事情看似不经意,也很偶然。但把时间线拉长串起来看,就成了必然。
我与中医的缘分即是如此。
南方农村居住分散,小时候就医不太方便。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什么的,一般都不去看大夫。而是大人从路边拔点野草、树叶用水一煎,喝完就好了。我的父亲是个木匠,年轻时还学过中医。我的大舅是中医,他只是看看别人的眼睛,就知道有什么病、病在哪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此打小我就是中医的受益者和受教者,而且自己还采过中药卖钱呢。
南方毒蛇很多,草丛、田间、树上、屋顶都有蛇,各种各样的。有次我半夜起床上厕所,一开灯,屋中间竟然就有一条蛇。听大人说,偏僻山谷里有十几米长的大蛇,长有蛇冠,当地人称之为“神蛇”。小队里有专门治各种毒蛇咬伤的,方法是用瓷片划开伤口,挤出毒血,然后用不知名的草药捣烂敷上,几天就没事了。
在农村生活,切菜、割草、砍柴、收稻子、做农活等等,经常会发生砍伤碰伤破皮出血的意外。一般也没人去找大夫,就是那些有经验的人来止血。有的用蜘蛛网膜,有的用烟灰或发灰,有的用草药,有的直接撒尿冲洗,还有的什么也不用,只是念口诀。记得我有次冬天削红薯,菜刀把左手食指割开一道口子,鲜血直涌。父亲就捏一撮烟灰撒在伤口,马上就看到血往回缩。由于当时是午时,所以血很快又往外流,后来是用壁钱止住的。据说午时止血是比较难的,因为阳气过于旺盛。
村里还有治小孩吓着的,有治狗咬伤的,有治疳积的,有治扁桃体炎的……本家有位伯祖母治眼疮,只用黑白线缠住中指,竟然也能好了。有位叔祖母还会止狗法,她到谁家去从来不拿打狗棍,再恶的狗见到她,既不叫也不咬。农村真是五花八门,啥稀罕事都有。这也是古老传统通过师徒传承的重要场所。
第一次对医道有点感觉,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个同学的爷爷会些奇怪的招数。当时我最好奇他的止血术,用一种初生的树芽芯嚼碎,敷在出血处,然后划几个圈,口中念念有词,但真的就能把血止住。有同学为验证,还专门扎破手指让他止血。
上世纪80年代,内地武术和气功热大流行。村里没有电视,每天吃完晚饭,大人孩子就三五成群跑到外村,去追电视剧《霍元甲》和《陈真》,那时对神秘的武术和气功崇拜得五体投地。后来从亲戚家找到一本《中华武术》,就像得了秘籍一样,边看边学边练。夏天躲在蚊帐里偷偷练气功,每次都憋得浑身是汗。
到上初中时,算是接触到了正儿八经的东西。有次小队上几个伙伴去一人家玩捉迷藏,把人家家里能藏身的地方都钻了个遍。偶然发现他家有一本专门介绍中草药的书,一下子就迷上了。马上借过来,日夜研读。晚上点着煤油灯,看到凌晨3点多还不罢休,两个鼻孔被熏得乌黑,连着几天一气看完了。当时虽没记住多少,但在心里留下了一个悬念:中药药性的温凉寒热平,气味的辛甘酸苦咸,以及走什么经络,治什么病,是谁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高中三年很紧张,农村孩子也清楚知道自己没有别的出路,所以除了偷偷喝过酒、抽过烟、打过一次架,谈了一次手都没敢牵但刻骨铭心的恋爱,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了。
上大学时,我忽然对周易感了兴趣。在校外书店买了本《易经》,看了很长时间,不知所云,没看出道道来。毕业参加工作后,买了上百册术数类的书,晚上除了打扑克,没事就抱着啃。慢慢地琢磨时间长了,竟然着迷了,也看懂了。后来因有所觉悟,从内心把这些东西彻底放下了,大部分书都当成废品给卖了。但这些对我后来学中医帮助很大,这又是后话了。
促使我真正思考生命与健康的意义,是1996年家中大难,三位亲人相继离世。
1996年3月,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新闻的我,应聘到报社干记者。因业务不熟,考核任务重,还不时被谈心追问工作情况,压力非常大。
天有不测风云。4月份的一天傍晚,同事送我一份电报,只有五个字:父重病速回。拿着电报,我脑子一片空白,无助地嚎啕大哭。当即连夜赶回老家。父亲初查是肺癌,随即又到长沙肿瘤医院复查,确诊晚期并脑转移。医生劝说回家疗养,已无治疗意义。父亲病情一天天恶化,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才53岁。父亲辛苦一辈子,如此匆匆离去。作为儿子基本没尽什么孝,成了我的终身之痛。
此后不到半年,小婶婶和爷爷又接连离世。爷爷是老地下党员,14岁就参加革命,因患喉癌,最后什么食物也咽不下去,原本魁梧的身材只剩了30公斤。小婶婶因心理负担重,身上长了许多黑点,怀疑是不治之症,投井自杀了。那段时间,村里人晚上都不敢从我们家路过。在外面的亲人,都不敢接家里的电话。这种凄惨之境,对我的心灵产生了巨大震撼。
干记者那5年多,基本是白天忙采访,晚上熬通宵写稿。生存压力也大,没时间过多关注内在问题。
后来工作稍稍稳定后,内心积压多年的洪流一下子窜了出来。2002和2003这两年尤为突出。那段时间,我没日没夜发疯似地读书和思考,搜寻世界的各个角落,竭力想从现代科学中,从古今中外各种哲学、心理学、宗教流派中,寻找生命的答案,来安抚惊魂不定的心灵。
衷心感谢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和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那时网络有了初步普及,虽然网速较慢,但对当时没钱大量买书的我来说,许多电子书都能从网上看到。
当时除买一些中国古代儒释道法墨诸子百家的书外,还买了一些西方哲学大咖与现代科学方面的书,涉猎了哲学、心理学和宗教的一些经典著作。
2003年5月的一天,在一位未曾谋面的老师指引下,我突然脑洞大开,一下子豁然开朗,触到了那个最终的答案。或许这就叫顿悟吧,结果是突然的,过程却是渐进的。
正是这个时候,我毅然扔掉了大部分术数书。因为我真正理解了,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不是盲目无知的自大,也不是哲学或成功学意义上那种无意识的自大,而是生命真正觉醒后的深刻认知。
我再次关注中医,是时隔30多年后的2015年。
那年5月给母亲查体,做胸透时,医生神情严肃叫我进去,说母亲右肺上部有个3x2cm的阴影,我说不可能。换掉上衣又反复检查,大夫说是早期肿瘤。当时我整个人就懵了,那个阴影为什么会一直跟着我?我该怎么办?
回到家,我任何人都没告诉。立刻搜集医书,痛下决心钻研中医。从古今关于癌症的名词学起,查找上下三千年治疗癌症的方法。我意识到,家庭连续出现癌肿,必定与遗传有关,将来家人再患肿瘤的概率较大。我必须亲手清除笼罩在家庭上空的这片阴云。
学医过程中,我接触了大量古方。有时自己或家人遇到类证,就如法试验,往往能收到预期效果。这大大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但许多药方都附有四个字:随症加减。这个症是什么?怎么判断?加减什么?如何加减?这样连串发问,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盲目与急功近利。从而下决心老老实实从ABCD学起,去弄懂中医理法方药四大体系。
于是我捧起了中医祖典《黄帝内经》。一遍看不懂,就二遍,三遍。这时才发现,一二十年前看过的《易经》,各种哲学乃至术数书,其中很多内容与中医是相通的。如元气、阴阳、三才、四时、五行、六气、七情、八风、九宫、十干、十二支以及五运六气等等,这些都是开启中医之门的钥匙。有了过去多年无心的知识储备,对祖典理解起来,居然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了,这或许就是天意吧。
接下来又反复研读了其余三圣的经典。尤其是仲圣的《伤寒》与《金匮》,对精髓六经传变与脏腑辨证,以及遣方用药原理,慢慢地也没有障碍了。掩卷之余,不由喟叹圣人的神思独到,居功至伟。仲景之后,论治伤寒外感之疾的医家与方药,无人能出其右。即便今日之京城大院,竟也会将伤寒之疾治至殒命,令人唏嘘不已啊。
然后又继续扩展到几个版本的《本草》,叔和的《脉经》,皇甫与继洲的针灸著作,金元明清几大家著作,最后又回到药王与仲圣的方药心法。几进几出,前后相比,高下自明。中医理法方药之精华,尽在此中矣。但也慨叹,明清至今,中医倒退、停滞、无奈已几百年矣。
7年下来,我依然虔诚匍匐在浩瀚医籍里,如痴如醉揣摩着那天人奥理、辨证妙法、遣方深意,细细咀嚼、冥思回味、得意忘形。其间也用学到的中医理法方药,尝试给自己和亲人治愈过不少疾病,以亲身实践验证了中医简便验廉的科学性。少年时心中的医学悬念,也已迎刃而解。个人认为,排除玄学因素,中药药性、气味、归经与主治,实乃远古至今百余代医家、数亿计患者,用心血鲜血乃至身家性命换来的。中医几千年未间断、求证于人又返施于人的实践经验,是人类无比珍贵的医学科学和健康文化遗产。这绝不是西医那些可怜的哑巴小白鼠能够替代的。
特别是本轮新冠疫情防治初期,在既无特效西药又无疫苗的情况下,中医再次挽救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时,再次展现出她巨大的生命力和医学价值,也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了中医解决方案。
但中医切不可就此固步自封,必须时刻关注、广泛吸收最新医学成果,以扬弃自身理法体系,更好回应当下关切。
这将是一条永无止境的中医发展之路。
扬传统文化 传承国粹精神
“我的中医故事”征集启事
在全力以赴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攻坚战中,中医药成为中国抗疫方案的最亮点。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充分肯定了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所包含的整体观、治未病等思想,体现着深厚的中国哲学、中国智慧,彰显着独特的中国文化魅力。传承数千年中国智慧,到今天历久弥新,再从硬核战疫中坚定中医自信,中医今后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辉。
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诸多热爱中医、传承中医、受益中医的生动故事。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全社会了解中医、使用中医、热爱中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德州晚报、德州云App即日起推出“我的中医故事”专栏,面向社会征集相关故事,欢迎社会各界联系本报踊跃投稿,本报将择优联系采访或刊发。
中医师、中药师、中医药受益者、中医文化爱好者等。
我的中医故事。
如果您是一位中医药从业人员,可讲述自己的从医之路,传承、推广与创新的经历;如果您是曾受益于中医的患者,欢迎介绍难忘的中医药治疗故事,感悟中医的神奇之处等;如果您是中医文化爱好者,也能交流中医知识和见解,分享中医养生之道等。
导向正确,内容真实客观,文字表述准确无误。
邮箱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panxiaoquan@126.com,联系电话:2220000。
本次活动将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并给予适当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