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五四青年节特别报道丨挺膺担当,山东青年以青春之笔答时代之问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五四青年节特别报道丨挺膺担当,山东青年以青春之笔答时代之问

转载 靳冬群2025/05/04 22:10:3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编辑: 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编者按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积极投身现代化强省建设过程中,有这样一批新时代的山东青年,他们勇担时代重任,既能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深耕专业领域,又能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突破技术难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力量。本报记者走近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山东群体,记录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挺膺担当、实干奋斗的故事,展示新时代山东青年的精神风貌。

济南二机床集团总经理助理王传英:

产业报国,攻关数控机床核心技术

  “青年投身制造业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在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传英一直以来坚持的理想信念。

2016年博士毕业后,王传英来到济南二机床集团,投身高端装备制造业。他从普通技术员做起,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

生产节拍是衡量大型冲压生产线技术水平的关键参数,对汽车制造的效率有显著影响。高生产节拍下产线的稳定运行,关乎用户整个生产链的规模化生成,而在众多关键影响因素中,传动系统的疲劳寿命更是重中之重。为攻克这一“卡脖子”技术难关,得到准确的第一手数据,王传英带头穿着防油衣进入50℃以上的传动箱内检测数据。经过7年艰苦攻关,他们团队将主传动系统使用寿命提升了30%,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科学技术攻关既要在实验室攀登理论高峰,更需在车间夯实产业根基。”王传英在工作中认识到,车间是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王传英与团队先后攻克40余项关键性技术难题,成功研发10余个国内首台套产品。

“科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持久战,唯有持续突破创新,才能实现‘产业报国’的初心。”王传英说,“我将继续带领研发人员加大高端数控机床核心技术攻关,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为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王传英(右)在车间调试设备。

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探矿工程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宽:

扎根荒野,在崇山峻岭间为国找矿

  11年来长期坚守找矿一线,平均每年野外工作超过300天……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探矿工程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地质报国”的初心使命。

到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报到的第一天,李宽走进荣誉室,映入眼帘的是“英雄地质队”三代人扎根荒野、为国找矿的事迹。“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地质人的精神脉搏。我暗下决心,要用一生践行这份家国情怀。”李宽回忆道。

刚一入队,李宽就主动申请前往内蒙古阿巴嘎旗的钻探工地工作。他从钻工做起,主动承担最脏最累的活——挖绷绳坑时双手磨出血泡,调配泥浆时浑身沾满油污,记录数据时冻僵的手指几乎握不住笔。在一次钻孔施工中,地层出现缩径、掉块、漏失等问题,李宽白天查阅资料、反复试验,晚上与师傅们探讨方案,最终解决了难题。“那段时间,我的脸被晒脱了皮,嘴唇裂开血口子,但看到钻孔顺利达到地质目的时,所有的苦都化作了甜。”李宽说。

“地质工作不仅要能吃苦,更要能创新。”他研发出跟管钻进技术,通过将套管穿过坍塌地层的方式隔离复杂地层,保障后续施工顺利。还成功研制出钨基镀层岩心管等设备,极大提升钻探效率,三年内连续三次刷新全国小口径钻探同类型钻孔钻进效率纪录。

在青藏高原,为了多完成一组关键数据,李宽主动申请延期返岗;在云南边陲,李宽手把手向徒弟传授技术,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在贵州赫章深山,设备因地势陡峭、道路泥泞难以运输,李宽带人把设备仔细拆开,用肩膀扛到山上再完成组装……

“地质报国是我的初心,更是我的终生使命。”李宽说。

李宽正在检查钻机装备。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

安家黄河口,用心用情呵护湿地生灵

清晨时分,一抹朝阳渐渐浸染整片湿地,霞光将晨露未晞的苇叶镀上金箔。成群的东方白鹳振翅掠过芦苇荡,黑嘴鸥的鸣叫声在咸涩的海风中回荡。泥泞的沼泽深处,赵亚杰正躬身记录着鸟巢的坐标。赵亚杰目前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监测中心副主任,在黄河三角洲的滩涂、湿地上巡护监测候鸟是她的主要工作之一。

2014年博士毕业后,赵亚杰安家黄河口,选择与鸟儿为伴。为了守护好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赵亚杰一年四季穿梭于芦苇荡,往返于近海滩涂。

在春季,赵亚杰和队友们穿着齐胸高、密不透风的连体橡胶裤,背着十几斤重的监测设备蹚潮沟、走样线,观察记录鸟儿行踪。为了掌握潮汐规律和地形特点,赵亚杰虚心向当地渔民请教,精心规划调查时间与路线。在她的努力下,82种、18万只水鸟在这片原生地觅食的珍贵数据被详细记录下来。

在夏季,赵亚杰顶着炎炎烈日,在280万平方米的盐碱地中踏查,定位每一处巢穴,为幼鸟佩戴“身份证”。

在秋季,为了解南迁鸟类的身体状况,赵亚杰和队友要采集2000多份鸟粪样品进行健康检测。每当鸟群飞离后,赵亚杰和队友就会迅速到达它们歇脚的地方,用棉签蘸取样品,收进试管,做好标记,及时送到检测站。

在冬季,为了减少对候鸟的打扰,赵亚杰利用AI识别设备作“鸟口普查”,鸟类的种类、数量通过5G网络实时回传。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赵亚杰和队友们对鸟类数量的监测越来越精准。

“我将始终牢记守好湿地的使命,呵护候鸟资源,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赵亚杰说。

赵亚杰在保护区监测迁徙候鸟。

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

攻坚克难,海上火箭发射成功率100%

  今年1月13日,由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五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在山东海阳近海海域顺利点火升空,成功将1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此次火箭海上成功发射,离不开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的技术支持。”回忆起发射情景,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滕瑶说,这支75人的团队中,青年占比达80%,承担了我国首次海上航天试验发射、首次海上航天热发射、世界首艘海上火箭发射船研发设计等任务。

2017年,滕瑶结识了正为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试验寻找合作方的专家。经过多轮分析研讨,双方迅速达成技术攻坚的共识。滕瑶立即着手组建技术团队,团队从零开始对火箭海上运输的可靠性、公海上发射的安全性等问题反复论证,用时100天梳理了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完善了海上发射技术流程。

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2019年6月5日,团队首次参与保障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以“一箭七星”的方式成功发射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我国海上发射“问天之路”自此开启。

2023年12月,我国实施首次海上远距离机动火箭发射,需要从山东海阳来到广东阳江附近海域进行发射,1300多海里的航程需要穿越风高浪急的海域。“团队负责海上运输到发射的全流程结构振动及姿态测试工作,过程中需不间断测试和实时研判。冬天的海面特别冷,大家就裹着被子在甲板上值守,监测现场监视仪器的运行状态,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助力火箭发射成功。”滕瑶回忆说。

近年来,团队累计支持保障15次海上发射任务,将8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功率达到100%。

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合照。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从城市运行保障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前沿到生态保护,山东青年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脚踏实地的奋斗姿态,用智慧和汗水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各自领域书写不负时代的青春答卷。

“施工结束,线路出清,站台门测试正常,行车设备测试正常……”5月2日凌晨三点半,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值班站长王伦珂开始进行当日的运营前检查,确认各种设备无异常。这个“五一”假期,王伦珂负责的李村站迎来客流高峰,每天的运营时间延长约一小时,运营前检查的时间也提前了半小时。“青岛是热门旅游城市,地铁的良好服务就是城市的一张名片。保障各位乘客顺利出行,就是我工作的价值所在。”王伦珂说。

这个假期,商河县孙集镇杨八士村第一书记陈国瑞选择在村里度过,向大家宣传村里“劳模墙”上的先进事迹。去年5月,陈国瑞推动在杨八士村的村墙上绘制“劳模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劳模风采、激发榜样力量。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青年工匠和技术能手正逐渐成为中坚力量。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桥吊司机刘起苦练桥吊操作技能,凭借扎实的功底3次参与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聚焦集装箱作业难题,刘起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流程与技术创新,推进智慧绿色港口建设。为提高效率,刘起首创“精准一步到位”桥吊操作法,使机械能耗降低5%,装卸效率提升10%。

在科研领域,山东青年科研工作者勇担重任,生动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为解决老油田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世界级难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化学驱油剂研发首席专家姜祖明针对温度超过80摄氏度、矿化度超过30000毫克/升的高温高盐油藏条件,创新提出“支化-交联共存”新型分子结构,历经十余年成功研发耐温抗盐粘弹性颗粒驱油剂系列产品,现场应用后增油效果显著,一举突破“60%”这个行业内曾经默认的采收率极限。

“作为青年一代,建设好自己的家乡是责任、是义务、更是使命。”这是山东智沃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民一直践行的诺言。返乡创业近十年,王建民通过将废弃秸秆转变为附加值更高的环保产品,每年直接带动就业40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2万余人,直接利用秸秆资源6万余吨。

为做好对外传播工作,淄博市博物馆宣教文创科副科长、副研究馆员朱月宁撰写了淄博市博物总馆所辖三个分馆共计6万余字的英文讲解词,并主持校对了三个分馆约10万字的英文翻译展板。作为淄博文旅推介官,朱月宁参与了“沿着黄河遇见海”等重要主题推介活动,并多次承担重要展览接待讲解工作,用双语讲好文化“两创”故事、讲好淄博故事。这些年,她讲解超1000场,在一场场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的“对话”中搭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在齐鲁大地上,青春的力量正与时代同频共振。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城市发展最活跃的因子。城市与青年当如何互动?对山东而言是一道必答题。山东持续聚焦城市就业质量、“双创”活力、住房保障水平等方面,出实招、办实事,全方位提升城市“友好度”,青年优先发展氛围日益浓厚。

●“完整就业”模式助毕业生就业

潍坊市聚焦大学生群体就业难题,进行创新实践。潍坊市创新“完整就业”服务模式——统筹“家校社企”四方资源,校外拿出专门场地建设大学生“完整就业”服务站,校内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搭建起“校内+校外、全程+全员”的“完整就业”服务格局。

●青年夜校,编织青年成长网

滕州团市委聚焦提升青年职业实践能力,针对性推出面部彩绘、短视频剪辑等具备职业前景的课程,拓展青年夜校“服务青年”的深度和广度。联动“两企三新”青年、乡村好青年等群体开展草地音乐活动、“青新相伴”亲子爬山等,将青年夜校打造成为联系服务青年的多元化载体。这座“不打烊”的青春充电站,正用技能培训和红色教育编织出一张温暖而充满力量的网,兜住年轻人的期待。

●“青年小店”催热消费新势力

为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更好服务青年创业群体,共青团兰山区委今年启动“青年小店计划”,重点挖掘乡村好青年、企二代、新兰山青年、小店主理人,选取“有调性、可传播、能打卡”的青年小店,通过开展宣传推介、培训赋能、组团落地、评选挂牌等一系列青年创业服务活动,助力100+青年小店破圈成长,让青春经济激活消费潜力。

●“贷”动青年创业梦

禹城团市委紧紧围绕青年关注的创业就业、婚恋交友、技能提升等核心需求,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切实解决青年的 “急难愁盼”问题。为鼓励青年人创业,解决青年人创业资金难题,特推出“鲁青惠企贷项目”,给予青年人贷款政策支持,助力青年人返乡创业。

●千万补贴圆青年安居梦

为切实满足青年安居需求,去年6月,聊城市冠县出台了《关于支持青年首套住房需求的政策措施》。冠县县财政一次性给予青年人才3万元购房消费券,同时鼓励房企配套提供3万元优惠,双管齐下帮助广大青年满足首套住房刚性需求。截至目前,冠县已累计向青年群体发放341份购房消费券,总金额达1023万元。

数字背后,不仅是冠县引才留才的决心,更是无数青年人才在政策助力下,实现安居乐业梦的生动写照。

●青年优居,逐梦无忧

威海着力实施青年优居计划。近年来,威海建成“优徕青年社区”9处,可实现拎包入住,租金不高于同地段同品质的80%,还为入住青年开展社群社交等服务,提升入住体验。目前,累计打造“青年驿站”25处,为来威求职就业的青年提供最长7天免费住宿,服务青年入住637人次、合计减免住宿费17.8万元,让青年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安心逐梦。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