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以麦子的姿态活着,农民诗人赵传昌——根扎泥土,穗向苍穹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地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以麦子的姿态活着,农民诗人赵传昌——根扎泥土,穗向苍穹

原创 靳冬群2025/04/23 00:24:1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编辑: 8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俞荣 摄影 高家辉

4月21日,德州陵城区徽王镇西纸坊村绿色的麦浪翻滚,58岁的赵传昌正用铁锨为麦苗松土。如果不谈论诗歌,他看起来与寻常农民没有区别,古铜色的皮肤,眼角沟壑丛生,粗粝的双手磨出一颗颗老茧。

只是,当他走进独属于自己的书屋,伏案专心于写作——“每天我在田间地垄巡回,用眸光撒网,听风反复叙述,亿万金色麦粒汹涌翻滚的好消息”,这样的诗句就流淌而来,他的“诗人”便如麦芒般自然显露。他的诗句里,藏着泥土的温度与苍穹的辽阔。

泥土里的种子——文学梦在军营萌芽,于麦穗间蛰伏

“离开土地,麦子的梦就无处安放,这些焦黄的麦粒,亘古就没离开过贴心的黄土。”——《感恩的麦子》

1983年10月,农田颗粒归仓,16岁的赵传昌背着行囊,踏上军列,临行前,他特意在口袋里塞了本诗集。

赵传昌也说不清自己从什么时候爱上诗歌,在校时,学校图书馆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他读书很慢,有时一节课过去了,也不过刚刚读了三四页,这短短长长的句子,让他格外回味无穷,总要反复品味才能压住内心的激动。

 此后,部队图书馆又成了他的“第二战场”。从军四年,如候鸟般准时光临,他从郭沫若读到北岛、又读到舒婷,从《诗经》《解放军文艺》到《普希金抒情诗选》,他拿起钢笔,将自己的细腻、深厚的感情全部寄托纸张,三篇诗作的发表,像星火点燃了他对文学的热爱。

然而生活的重锤比诗歌来得更快。1987年退伍回乡、结婚生子,生活压力迫使他放下纸笔,打工谋生。28年间,他辗转于工地与农田,艰辛并未磨灭赵传昌对文学的热爱。打工间隙,他仍以读书为慰藉,在田间地头默诵诗句,诗歌成了深埋心底的“一粒麦种”,静待破土的时机。

“麦芒刺破黎明的露珠,根须攥紧每一寸光阴。”他后来在诗中如此回忆那段沉默的岁月。

破土的春天——女儿送来电脑,父亲续写诗行

“古老的人心开始年轻,焕发的蓬勃,这翻动的,闪亮的,与众不同的新意,正一天天浩荡。”——《夏风吹》

2015年除夕,赵传昌女儿送给他一台笔记本电脑,5000元的价格让他着实吃了一惊,女儿握着父亲布满裂痕的手点击鼠标,执意让他坐下学习打字,“爸,您就当这是块会发光的地。”此刻,窗外的雪正覆盖着麦苗,而屏幕上的光标已如春芽般闪烁。

赵传昌局促得像个小学生,深埋于心中的梦想就这样明晃晃照进现实,那些年,他目睹父母佝偻的背影、爱人操劳的双手,心中涌动着未落笔的深情,此刻喷薄而出。

从“一指禅”敲键盘到熟练使用云文档,他重执诗笔,年创作量达150首,1500余首诗歌刊发于报刊杂志,出版诗集《风吹故乡》,获2023年长河文学奖。

他的诗里,麦田是永恒的意象:“麦熟一晌,大地袒露丰收喜悦,原野一茬茬梦想,一茬茬爱恋,期待着抚慰收割。”他歌颂与爱人相守的岁月:“我们可是门前小河那潺潺流水吗?挥刀也不曾划开一丝裂痕,抱紧瞬间痛楚,爱的弥合一路向前!”他描绘家乡的炊烟:“炊烟与乡愁粘连,与隐痛无眠黑夜纠结,相隔千山万水也会一夜飘忽走近,梦中安抚,疗愈岁月积聚的感伤。”这些诗句,既有农耕文明的厚重,又流淌着现代诗歌的灵动。

品读他的诗歌,他将一个个具象渗透到自己对土地、家乡不能割舍的依恋,赵传昌说:“两脚踩进泥土里,农民作家就生长出了根。”

飞翔的麦浪——根扎农村热土,笔耕齐鲁苍穹

 “鲁北,天蓝蓝,抖动一方巨大绸缎,家乡的一条马颊河,疑是天空撕下来的,流水载着大地梦想。”——《鲁北之秋》

从军营到麦田,从锄头到键盘,赵传昌用四十年光阴证明: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父亲额头的汗珠里,在母亲纳的千层底中。

如今,他的诗歌中更多地描写故乡、土地,他常蹲在田埂,用指腹轻抚麦穗的纹理,观察到灌浆期麦粒的微妙膨胀,记录露珠在麦芒尖端颤动的轨迹,这种农人特有的细腻,让生动的诗句不断从锄头下蹦出来。

同时,20亩麦田的耕作从未停歇,他说“种地和诗歌恰恰是一个相互滋养的过程”。4月20日,赵传昌和爱人一早去田里浇水,20亩地全靠二人耕种,一直到晚上6点多,仍然没有浇完。回到家,他匆匆吃了一口饭,便又将自己关进了书房,每天读书2个小时,是他多年来的坚持。

“每个人青春的时候,都有过热烈的梦想,爱读书的人,一定要持之以恒,总有开花结果的一天。”赵传昌深知,农民队伍里还有很多人有梦想,只是还没有机会去表达,他鼓励大家勇敢追求梦想,“就像土地不会辜负辛勤的种田人”。

“写诗不为成名,只为证明农民也能在精神高地上播种。”如今,他的诗行已化作飞鸟,从鲁北平原飞向更远的天际。他的故事,正如他笔下的小麦:深埋时沉默,破土时铿锵,成熟时谦卑。

赵传昌

山东德州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中国文艺家》《飞天》《诗选刊》《星星》《山东文学》《天津文学》等报刊。诗歌《芒种》获中国海宁第九届徐志摩诗歌奖佳作奖。诗集《风吹故乡》获德州市第三届长河文艺奖。

    

■赵传昌作品

风过麦田

风吹过四月麦地

绿波澜,在风的掌心打着旋涡

自黄河往北,村庄沦陷

一棵棵麦苗匍匐成波纹

也有浇地客,麦田手拿铁锨

风来的时候他不惊慌

弯腰滑行绿海

满满的愉悦心中荡漾

每天,我在田间地垄巡回

用眸光撒网

听风反复叙述

亿万金色麦粒汹涌翻滚的好消息

    

■记者手记

耕者,亦是歌者

走进赵传昌的书屋,仿佛踏入一片精神的麦田。这间由杂物间改造的方寸之地,承载着一位农民诗人半生的炽热与坚守,书墙旁的老式木桌上,一台电脑屏幕仍亮着未完成的诗句。谈起诗歌,他眼睛中放着光。

赵传昌的故事,是一粒麦种破土的史诗,他既是耕者,也是歌者。他的诗歌里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淡淡的悲悯情怀,在他的诗中,可以读到中国的美丽乡村,读农民的内心世界,麦田是“一茬茬梦想”,炊烟是“乡愁粘连的魂”,而犁铧则被赋予“宽阔的胸襟”。

这一切都成为叩击人心的力量,提醒人们,真正的文学从来不远离生活,它诞生于劳作的掌心,生长于深爱的土地。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