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通信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有限的无线电覆盖区内,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伴随无线网络的日趋完善,市民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移动互联网,体验高清视频、语音通话、AR/VR等业务,享受着无线网络带来的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也有另外一些
基站“闹剧”层出不穷
测量数据见事实
已进入5G时代,手机也使用了数十年,通信行业可能仍被误解。有一部分人既想享受通信信号的便捷高效,又十分排斥基站信号塔,因此产生的“闹剧”层出不穷。移动基站辐射恐慌症正在蔓延,人人谈“辐”色变。
“信号基站的
对于百姓普遍关心的这些问题,近日,德州铁塔公司联合国家专业检测机构工作人员选取城区某小区进行实地检测(数值由实际测量换算得来)。
【地点:某小区楼顶基站】
距离基站1米——测量仪器显示数据5微瓦/平方厘米
距离基站10米——测量仪器显示数据1.7微瓦/平方厘米
同栋楼27层(顶层)——测量仪器显示数据1微瓦/平方厘米
同栋楼13层——测量仪器显示数据0.069微瓦/平方厘米
【地点:该小区花园】
基站正北方向30米——测量仪器显示数据0.22微瓦/平方厘米
手机辐射——测量仪器显示数据0.38微瓦/平方厘米
公园辐射数值
楼顶辐射数值
手机辐射数值
专业检测人员告诉你:
请放心!
上述测量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检测机构专业人士给出了答案:“5G基站完全符合国际电联的标准,不但没有太多辐射,而且非常绿色环保,大家尽可放心。”
根据国家《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在基站常用的900兆赫兹、1800兆赫兹等频段,我国的限值是40微瓦/平方厘米,对应的电场强度是12伏/米,欧盟是450微瓦/平方厘米,美国是600微瓦/平方厘米,我国的标准大大严格于欧美国家。“在此次基站设备的实际测试中,辐射强度往往在每平方厘米5微瓦左右,相比日常接触的家电,基站、手机辐射微乎其微。”该专业人员说。
德州铁塔公司德城区区域总经理李其营举例说,离一个人远了就需要大声地喊话,同理,手机信号较差时,会提高发射功率来保证通信质量。为保证边缘区域的信号质量,基站也不得不提高发射功率。
“另外,电磁辐射强度与距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比如一个距离200米远的基站与一个距离头部2公分的手机,两者距离的平方相差1亿倍,所以打电话时辐射主要来自于手机。手机具备智能调节功率的能力,当基站信号好的时候,手机的辐射小,因此合理的基站布局有利于降低辐射。”李其营解释说。
推进5G建设
绿色基站环保健康
德州铁塔作为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的市级分公司,大力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引领经济发展,为德州融入京津冀协调发展提供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服务保障。目前,德州铁塔下设4个区域和11个县级办事处,管理运营站址总数6838个。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5G信号辐射是否危害健康一直是热点话题,他强调,5G基站完全符合国际电联的标准,不但没有太多辐射,而且非常绿色环保,大家可以敞开用。
此外,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山东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并于2021年1月1日
“我们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乘着5G发展的春风,加快建设步伐,借力5G推动我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社会的全方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网络保障和信息支撑。”德州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主任、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德州市分公司副总经理于洪涛说。
“基站+”
让“通讯塔”变“社会塔”
一直以来,德州铁塔公司始终秉持“万物互联必靠塔”的理念,积极开放铁塔资源,融入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德州铁塔充分利用通信塔的塔高、供电、传输等先天优势条件打造“基站+”,实现一塔多用,让“通讯塔”摇身一变,成为“社会塔”。
基站铁塔具有分布广、密度大、塔桅承载能力强、配套设施完备等特点,在我市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背景下具有重要价值。德州铁塔公司开放全市6000多座铁塔,积极履行“开放共享、服务社会”的企业责任,实现一塔多用,在城区、齐河等地建设“智慧国土”“秸秆禁烧”“水库监控”等项目,为各行业提供精准、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全力协助政府实现社会综合治理。
“基站+”通过在45米左右通信铁塔上架设360度旋转的摄像头,能自动识别疑似土地违法行为,同步在县局监控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发出警告,并派发给执法中队。执法人员立即驱车赶到现场进行实地核查,通过手持执法终端调阅比对用地性质和审批文件,现场确认该情况是否属于违法行为并依法处理,整个过程简单高效、可视可控,做到了早发现、早制止。现场处置完毕1小时内即可将全过程影像和文档资料归档入册,以备后期查询,该监管指挥平台给国土执法带来极大便利。
目前,齐河全域秸秆禁烧监管平台已投入运行6个多月,通过前端摄像机全天候工作、监管平台自动报警、监控中心集中研判、乡镇现场处置的方式处理秸秆焚烧类事件269余起,事件平均处置时长约30分钟,及时发现、有效处理,解放秸秆禁烧一线生产力的同时,切实确保将秸秆焚烧的苗头控制在萌芽阶段。
监管平台的运行解决了传统模式下人力巡查效率低、事件发生随机性强的难题,部署在云端的录像回放功能有效填补了秸秆焚烧等违法违规行为无法取证的空白,帮助实现齐河全域秸秆禁烧“零火点”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