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清明时节,德州多所学校的师生用脚步丈量信仰,以行动传承精神。一场场跨越城乡的徒步远行,将烈士陵园化作生动的思政课堂,让红色基因在少年心中扎根生长。
4月3日清晨,夏津六中近3000名师生迎着朝阳踏上征途。25公里远足途中,少年们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澎湃的歌声穿透晨雾,回荡在田野与街巷。此次徒步耗时9小时,校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成为沿途最鲜亮的风景。
这场被网友称为“行走的思政课”的拉练,在短视频平台创下500万播放量,评论区“给学校点赞”“最好的爱国教育”等留言如潮。
在宁津县烈士陵园,第一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俯身用衣袖轻拭墓碑浮尘。3年级1班刘依诺踮起脚尖,仔细描摹碑文上的名字:“老师说,这些哥哥姐姐牺牲时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学生们整齐站立在烈士祠前,“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童声响彻云霄。校长刘长春在总结中感慨:“当课本上的文字化作眼前的弹孔与家书,教育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德州市第九中学的祭扫仪式上,七年级学生韩昊源作为代表发言时声音哽咽:“今天的幸福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定会接好时代的接力棒。”当3000朵师生手制的纸白菊铺满烈士纪念碑基座,带队教师郭冬雪望向肃立的人群:“这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灵魂的触动。”
德州学院的祭扫现场则呈现出另一种庄严。纺织服装学院师生们整齐列队,手持精心自制的花束,怀着对烈士的无限崇敬,有序步入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在巍然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同学们手捧花束,依次缓步上前,将花束轻轻摆放在纪念碑前,并深深鞠躬,寄托对先烈的追思。
这场席卷德州的清明主题教育,早已超越传统祭扫的范畴。在德州市教体局的统筹下,各校将徒步远行、红色研学、誓言重温等元素有机融合,构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正如夏津县少工委负责人所言:“25公里不仅是体能考验,更是意志与信念的淬炼——先烈走过的长征路,新时代少年要用自己的方式读懂。”
暮色渐沉,陵园松柏苍翠如昨。当最后一支队伍离开时,爱国教育正化作千万颗种子,在德州大地上破土生长。(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俞荣 张祺媛 赵祜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