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今年春节前夕,夏津城管火爆出圈,因为一则“执法人员喊沿街商户出门摆摊”的视频,成为网络热点,引发网民热议,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予以点评认可,评价其“温情执法树立标杆”。2月17日,记者来到夏津,探访“摆摊新政”背后的城市治理变革。
沿街商户:“今年过年,多卖了10万元”
今年1月19日,腊月二十,夏津县城区160余家商户收到一份特殊的新春“礼包”——签订《临时外摆承诺书》后,即可在门前规定范围内合规经营。为确保新政落地,40名执法队员沿街逐户走访,“过年该摆的摆,多挣点钱!”鼓励商户们尽快外出摆摊。
“今年过年比往年,多卖了10万块钱!”1月20日,在银山路,经营超市17年的老板韩越在店前支起年货大摊,“往年搬货进店费时费力,今年商品摆在门口,很方便。以前见城管来就躲,现在他们帮忙来摆货架!”
位于中山北路的刘鑫超市老板娘于晓同样感触颇深:“往年不敢进货,都几十箱几十箱进,今年让摆摊了,都几百箱进货,就为了能多挣钱!”
春节是消费高峰,夏津城管此举助推消费的效果显著。有数据表明,今年春节,夏津县参与摆摊的商户营收增长30%以上,部分餐饮、零售店铺甚至实现翻倍。与此同时,县城人流量同比增加25%,带动周边交通、物流等配套产业同步升温。
街头巷尾的春联、福字和特色小吃,既便利了生活,更让城市充满浓浓“年味儿”。
暖心之举并非偶然,化堵为疏已成常态
“夏津城管喊商户外出摆摊”火爆出圈,并非偶然。类似的暖心之举,早已成为夏津城管的工作日常。
去年7月份,在城区主干道上,执法队员路遇一名瓜农烈日下占道经营,并没有粗暴驱赶,而是搬来防滑斜坡垫,帮助瓜农将货车开到非机动车道上售卖。这个场景被路人拍下发到网上后,在社交平台也赢得超百万点赞。
流动商贩占道经营一直被视为“老大难”问题,针对流动商贩,夏津城管没有一“堵”了之,而是以“共情”为纽带,换位思考,帮助商贩解决问题。
夏津城管在城区9条主干道规范设置15处固定疏导点,明确经营时间与类别,可容纳527个摊位,并配备引导标识牌,让流动商贩“安家落户”。针对早餐、夜宵摊点,划定特定区域与时段,实施“潮汐管理”,既保障市民需求,又确保环境整洁。通过科学规划、分类疏导,让城市“烟火气”与秩序并存。
“过去躲城管像打游击,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心里踏实多了!”在金都花城门口的便民疏导点,小吃摊主别素营感慨道,“允许出摊后,再也不用提着心摆摊了,收入也得到了保证。”
让“温情执法”成为城市IP、金字招牌
过去,各地城管部门多采取“一刀切”管理模式,严查占道经营以维护市容,但客观上压缩了小微商户的生存空间,城管与商户的关系常被贴上“对立”标签。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闫昕对此深有感触:“过去的管理是‘双伤’,执法者身心俱疲,商户怨声载道,我们像在打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夏津县通过“民生外摆”等政策,探索出一条“服务型执法”新路径,事实证明,刚性约束与柔性包容并不矛盾对立。春节期间,河南许昌、四川成都等地都陆续推出类似政策,也收获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起初商户看到我们就关门,现在主动递热水。”城管队员们的共情执法,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认可,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长范传奇回忆,在西城街巡查时,发现一位老人独自搬运货箱,他们立即上前协助,“当时购物的市民看到,非要给我买一筐草莓,那一刻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最好的市容是百姓的笑脸,城市治理的‘里子’远比‘面子’重要。”分管城建的夏津县委常委、副县长王韧表示,春节期间鼓励摆摊政策实施后,仅12345热线就收到商户致谢电话百余个,点赞声一片。
王韧表示,“喊摊”政策并非孤立之举,而是其长期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我们要把‘温情执法’打造成夏津城市治理IP,成为营商环境优化的金字招牌。”(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佳妮 摄影 黄玉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