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皮革从动物体剥离的那一刻,就脱离了“生”的范畴,但是皮雕,却给了它第二次生命。
刘清辉,就是给皮革第二次生命的匠人。
刘清辉今年四十二岁,从事皮雕制作却已有八九年的时间。
那似乎是一种指引,冥冥之中刘清辉在网上看到了一段关于皮雕制作的视频——画面中的匠人手持刻刀,在微微打湿的皮革表面势如龙蛇地游走着,线条被进一步加深,图案越来越清晰,待到图案完成了,再对其进行染色。刘清辉看得入迷,从此对皮雕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好奇,当时就想这是怎么做的;漂亮,那是我对成品的唯一感叹。”刘清辉回忆自己接触皮雕的始末,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意,“我当时也没有想很多,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想学,虽然一套工具价格不便宜,但我还是没犹豫的配全了。”
从没想过自己会因为一点点好奇心便走上这条道路,但是走了很多年之后也认定了,这条路是对的。最初刘清辉只是自学,后来发现不向专业的人学习是不行的,于是辗转离乡,到外面找了专门的老师学习。
△选料
严谨、专注,这是周围人对于工作中的刘清辉的印象。只要开始了制作,他便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从太阳高悬的正午一直忙到日暮西垂,他好像和工作台形成了一个整体,而手中的的工具变换着,却都如马良的神笔一般,不断为手中的作品丰盈着灵魂。而他自己好像化成了一尊雕像,那样沉稳的、不动如风地待在那里。
△将原料进行裁剪
△打孔
△穿线
感性、亲和,这是接受采访时记者对于刘清辉的印象。他的工作室除了皮雕的作品,还有不少其他材质的雕刻作品,他自己也说,家里老爷子是画国画的,他小时候也跟着学了不少。同时点亮了皮雕、国画等诸多技能的刘清辉,是个妥妥的斜杠青年。而在不同方面都做的小有成绩,除了天赋更多的是个人的不懈努力。
△敲边线
△上色
△描线
描线、割线、雕刻……然后功成了,再进行防染和油染。一件作品,从一张简单的没有任何特色的牛皮,到最后变成一只精美的包、一条纹样多变的腰带亦或者机车边包、小皮夹……都是一次由死向生的蜕变。
△涂抹防染剂
现在,刘清辉的作品经由网络平台销售到各地,因为制作技艺精良,定价合理,订单一直排到了半年之后。同时,他也开始教授徒弟,在他看来,对皮雕这门技艺了解知道的人还很少,而他希望皮雕技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所以有真的喜欢的、想学的,他都会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