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岁月流转,村庄也在悄然变化,一些熟悉的面孔渐渐远去,一些古老的习俗慢慢被遗忘。村志是一个村庄的文化记忆,也是乡村发展的根脉所在。半年前,已经退休多年的李丽住进陵城区郑家寨前侯村,边走访边参与村志编写,用文字留住记忆里的乡愁。
李丽,郑家寨镇前侯村荣誉党支部书记、德州市乡镇村志专家人才库专家。2018年退休后,她笔耕不辍,夜以继日把写作当成甜蜜的“晚年事业”,为陵城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7年7月,李丽被分配至德州地区公路段陵县公路站(现德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陵城分中心)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事务繁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她从最基本的接听电话、发放报纸、传阅文书等琐碎事做起,在学中干、干中学,并将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业余时间还尝试诗歌、散文创作,慢慢积累了一定的文字功底,逐步承担起单位公文起草任务。
1997年始,公路行业宣传力度逐年加大,她先后参加了省、市、县的宣传报道研讨班,专攻公路新闻信息,所写的稿件频频见诸报纸杂志,逐渐成为一名从报纸“豆腐块”中成长起来的文艺爱好者。
她怀揣感恩之心、心怀敬畏之情,甘当文学沃土上默默耕耘的“老黄牛”。2000年6月,儿子刚出满月,她就上了班。除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只要有空她就投入到公文写作和文学创作中。20多年的时间,她写下10多万字作品,多次荣获《现代交通报》优秀通讯员称号。
2018年10月,李丽退休,与谙熟于心的工作模式告别,但这绝不是成长与进步的终止。她痴迷文字,钟爱文学,经过短期调整,将方向定位在阅读和文艺创作上,以开拓视野,提高素养。
写作之余,她积极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文学创作的灵感。她先后报名参加了德州老年大学京剧班、简笔画班;陵城老年大学乐理班、京剧班、摄影班,不断学习,持续充电。
李丽自2020年12月加入德州市作协,积极参加采风创作活动,文章多次被报刊、杂志采用。之后,她的写作思路打开了,体裁范围宽广了,不仅有小说、诗歌,还有散文,每年发稿达40余篇。去年,她被德州市作协评为2023年度先进工作者。
2024年4月,李丽参与编写了《前侯村志》。撰写村志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苦乐交织。甜蜜,源于她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也源于母亲曾经在前侯村工作过。
每一次深入村庄的角落,与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交谈,聆听他们口中侯氏三兄弟英勇杀敌的故事,仿佛是在揭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宝藏。那些古老的传说、质朴的民风、丰收后的喜悦、一系列惠民政策带来的红利、邻里间的温暖情谊,在她的心底寄存着能量。看着一页页逐渐丰富起来的村志,仿佛看到了村庄的灵魂在她的手提电脑荧屏上鲜活地跳动,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甜蜜。
为了寻找准确的历史资料,李丽在泛黄的《陵县志》中苦寻,在《郑寨社史》《碱店社史》以及堆积如山的档案里、老党支部书记存留的原始记录中细心梳理。目前,《前侯村志》已完工,待德州市党史研究院审核通过,便可印刷出版。
她挖掘乡村文化脉络,补齐乡村史料之缺,将乡情乡愁保留在文化传承之中,以村史村志唤起群众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群众热爱家乡、回馈家乡、建设家乡热情,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乃春 通讯员 张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