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天衢新区耿庄村: 六百年古村迎来幸福时刻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地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天衢新区耿庄村: 六百年古村迎来幸福时刻

原创 阎润珍2024/11/27 13:54:5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 68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5BDB7966A82217110E95F0837B84E622.png

天衢新区袁桥镇耿庄村距德州老城区18公里。今年11月,是耿庄村村民的好日子,就在记者采访当月,全村村民全部搬迁上楼,住上了宽敞明亮、水电暖齐全的楼房,耿庄村也由一个世代为农的传统乡村,成为崭新的城市社区。

近日,记者来到耿庄村,在感受村民喜悦的同时,分享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村落的变迁故事。

国槐见证村庄变迁

据村民辈辈相传,在明“燕王扫北”时期,德州为双方征战集中地带,百姓为躲避战乱,四处逃散,造成德州一带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战争结束后,为恢复当地农耕生产,朝廷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在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召集民众以抽签方式,向德州一带移民。耿氏家族就是在这次移民中,在春季由山西迁入此地落户,故以“姓氏”为村名,取名耿庄,沿袭至今,孙氏家族为秋季由山西随之迁来落户,其他姓氏后来陆续迁来落户。

耿庄从立村至今已有600余年,村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在耿庄村里生长着一棵大槐树。据村民孙福魁、耿秀华、孙维钧几位老人讲,原先这里生长着一棵高大茂盛的国槐树,不知何原因,这棵大槐树慢慢凋谢,后又在这棵大槐树旁长出两棵小槐树,且生长旺盛,后来一棵被砍掉,只留存现在这棵槐树。历经岁月沧桑的国槐树,见证了耿庄村的历史变迁。如今,这棵槐树在村民呵护下,生长旺盛,村民在树下休闲纳凉,恬静惬意。

“老坟会”承载家族回忆

在上世纪70年代前,耿氏家族有一个“老坟会”组织,所有耿家族人都参与其中,大约有20余户,由耿秀武任会长。“老坟会”在村北有一块二亩多地的共同田产,由一家农户负责耕种,除去耕种费用,剩余归“老坟会”所有,用于每年买纸、香、贡品等祭祖之用。

每年正月初二,全体耿氏家族成员都要到村北“祖坟”祭奠。祭祖后,耿氏家族成员都到耿殿俊家中集体做饭,边吃饭喝酒边叙家常,回忆家族往事,气氛温馨热闹,家族成员之间感受到的是一股“血浓于水”的脉脉亲情。

上世纪70年代后,这一延续了二百余年的家族传统盛会逐年简化,成了只祭祖不聚集吃饭。2011年5月,因修建崇德七大道,村北的“祖坟”被占用,耿氏族人集体祭祖的传统仪式也随之消失。

艰苦创业奔上致富路

近年来,耿庄村大部分土地被先后征用,村民进入工商领域谋生,靠勤劳苦干,自主创业,打出了一片新天地,不少人成为闻名乡里的个体经营者、农民企业家、带领农民致富创业的带头人。

村民李德泉创办的“冀津鲁工业园”有100余家企业入驻;刘春松大学毕业自主创业,创办“嘉恒公司”,生产经营化工产品;耿春来创办豆腐坊,供应方圆十几家经营户及饭店;孙德福创办养殖场,饲养生猪;张金艳饲养火鸡、土鸡;孙国强、孙国明、孙国兵兄弟三人合伙创办农业服务公司,为农户提供耕地、播种、收割一体化服务……

“今年11月,我村全体村民全部搬迁上楼,实现了耿庄人祖祖辈辈的幸福梦想。”耿庄村党支部书记孙风龙说,在新的社区管理机制下,未来耿庄村将在文化、教育、医保、养老、福利等各项工作上更上一个台阶,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壮有所为。(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杨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