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芦庄,位于天衢新区东部减河东岸,距袁桥镇政府驻地1.5公里,北与齐桥相连,东与李少槐相接,南与袁桥相望,距德州老城区11公里,随着时代的发展,芦庄村,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成长。2016年12月,芦庄人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平房老屋,分别搬进了袁桥社区B区、C区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村民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1月19日,记者来到芦庄,探寻历史,听村民讲述村庄在岁月长河中的变迁与发展。
明朝建村因耕作而得名
说起芦庄村名的来历,不得不从明朝说起。据村民听祖上传说,自己的祖先是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代官屯村。
明万历年节(公元一五七三至一六二〇年)有一个大户人家在德州老火车站旁的吕家街居住,而德州芦家街一家场院需要看管,由于往返较远,就派遣了吕家街一些人在此看管这片土地兼行耕作,通过多年的居住逐渐繁衍成村,后人念起源本而取名芦家庄,沿称芦庄。
芦庄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历史背景下开始诞生,走进了历史舞台,风雨沧桑,历经磨难,走过了明、清两个封建朝代,经历了半殖民地的民国和日本侵华战争,直到1946年6月德州解放,芦庄人民才当家作主。从吕氏迁居芦庄落户,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目前村中460余口人全部都姓吕,无一别姓。
支援外地农田水利建设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芦庄在搞好本村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还连续多年抽调劳动力参加市里的新河道开挖、旧河道清淤、河堤加固、污水排放等大规模水利建设工程。
在1966-1991年近二十多年时间里,芦庄村民出夫参加市里的新河道开挖、旧河道清淤、河堤加固、污水排放等大规模水利建设工程,芦庄共参加了100多次水利工程,主要有京杭大运河拓宽工程、庆云、齐河、四女寺、商河、济阳、武城等地开挖大型水利工程等10多个,开挖当地水利工程连妇女都参加,条件非常艰苦。在近二十年里,先后共参加1000多人次。
“当时挖河条件非常艰苦,吃的是地瓜面窝头、高粱面窝头,白菜汤萝卜,每天出工、收工两头不见太阳,早晨天不亮就出工,晚上很晚才收工。”村民吕学增表示,至今60岁以上村民还对当时的艰苦生活念念不忘。
城市建设增进民生福祉
芦庄村党支部书记吕学谦介绍2023年,芦庄集体收益近70万元,这些收入主要来自沿街门市出租以及工业园分红,而这些集体收入又如数到了村民的口袋里。如今在芦庄,村民的物业费、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都由村集体承担,村民们每年享受村集体分红,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200-600元的额外补助。除此之外,每逢中秋、春节和取暖季,村子里都会发放补助。
“以前,芦庄四周都是尘土飞扬的小路,雨天泥泞不堪。现在小区环境好,还有广场、健身设施,夏天凉快,冬天有暖气非常暖和,出了大门就有药店,有学校,买东西也很方便,生活状态也提高了。”说起住上楼房的变化,村民吕学增滔滔不绝。
“芦庄是当时第一批搬迁上楼的村子。”芦庄村党支部书记吕学谦介绍,以前,村民们以种地为生,收入有限,现在大家很多人外出打工做生意,有的人还自己开起了公司,村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芦庄由一个近郊农村逐渐成为崭新的城市社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变,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昭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