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115个微信群、上千条朋友圈、数万条信息……武城县爱心公益寻亲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孙玉林,凭借一部手机,架起辐射全国的信息枢纽,只为一个目的:帮烈士回家。
6年来,孙玉林不计代价、四处奔波,先后义务为23名“失散者”寻到家人,帮刘洪山等50名烈士“回家”,一段段千里奔赴的团聚故事,同时记录着孙玉林的志愿寻亲之旅。
“我只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今年60岁的孙玉林是武城县广运街道振东社区卫健网格业委会主任,他积极投身基层工作,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是居民眼中的“热心肠”。
之所以选择当一名寻亲志愿者,源于央视的大型公益寻人节目《今生缘》。2018年,该栏目一经开播,他就被深深吸引,此后每期不落,总是准时在电视机前“陪着”失散家庭团圆。
“见过太多分离聚合,那些认亲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我,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也能做这件事儿。”孙玉林说,“经过认真思考,他申请成为‘宝贝回家’志愿者中的一员,帮助失散家庭团圆。”
2021年的一天,孙玉林像往常一样查看群里的消息,一条特殊的寻人启事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位群友希望志愿者能帮忙寻找一位烈士亲人。
“因为没有接触过烈士寻亲,不知道从何处帮忙,这条消息很快被自己忽略了。后来陆续从其他寻亲群中发现了烈士寻亲的消息,我这才意识到,还有这么多英烈埋骨他乡。”孙玉林说,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付出那么多,他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丝毫内心有一股力量时刻在催促自己,他孙玉林开始利用闲暇时间搜集烈士寻亲消息,走访烈士家乡落实,浙江、四川、云南……他的足迹遍布祖国10余个省份。
“不再让英雄埋骨他乡”
“帮烈士找亲人,远比帮走失人员回家困难得多。”由于历史原因,烈士们的信息常常出现错误各种情况,有的改了名字,有的牺牲时间和地点有误,还有的因故遗漏未被追认为烈士。孙玉林总要一点点搜寻资料,多方比较核实,绝不轻易放弃。
今年4月份,烈士刘洪山的侄孙刘金将一面锦旗送到孙玉林手中。“爷爷临终前叮嘱我,一定要想尽办法寻找‘二叔’。要不是你们,可能真找不到了!”刘洪山的侄女刘宝凤激动地说。
说起寻找刘洪山烈士的经历,孙玉林至今记忆深刻。
“姓名刘洪山,祖籍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1927年出生,1950年牺牲。”英雄年仅23岁就牺牲了,70多年来长眠于千里之外的重庆,微信群内这条简短的信息瞬间击中了孙玉林的心。他立即联系武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河北省故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及武城县档案馆,但寻查结果并不理想。而寻亲信息过于简洁,只记载山东武城,排查难度巨大,烈士寻亲一度陷入僵局。
经过多方搜集信息,孙玉林重新调整思路,求助武城县公安局刑警队司法鉴定中心,从那里共排查到两位名叫刘洪山的人,分别来自武城县的老城镇、鲁权屯镇。反复比对后,最终确定老城镇东杨村正是烈士刘洪山的故乡。不久后,刘洪山烈士的侄孙刘金和刘志兴前往重庆祭拜亲人。
“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幸福,帮他们找到亲人,让亲人知道他们的所在,是我的职责所在。”在为烈士寻亲这条路上,孙玉林走得十分坚定。
建寻亲圈,连通烈士回家路
就在这个月,乘坐公交车的途中,孙玉林偶然得知,公交司机的二爷爷是抗美援朝的烈士,但他只知道老人1951年牺牲在朝鲜,安葬地无从知晓,家长属至今觉得很遗憾。听到这一消息,孙玉林迅速编辑寻人内容发送到自己的“寻亲群”。
“虽然烈士安葬地跨越国界,但寻亲群里的志愿者有专程去往朝鲜寻找烈士的,他们将所有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墓碑都用照片记录了下来。”孙玉林说,第二天,群里志愿者就发来了朝鲜烈士陵园墓碑的照片,经过孙玉林的反复对比核实,初步推测应该为无名烈士墓,也就是合葬墓。
孙玉林介绍:“在1951年,那时是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最激烈的时候,飞机、大炮的轰炸,牺牲的烈士可能已经无法辨认,就会被安葬在合葬墓中”。”此外,孙玉林还根据当时部队番号以及活动痕迹,推测烈士安葬在上甘岭烈士陵园、和康平2号烈士陵园,虽然还没有最终确认,但孙玉林依然时常与群里的志愿者互通消息。
“只有加入更多的寻亲群,结交更多志愿者,转发扩散消息才有找到的希望。”为此,每到一个城市,孙玉林就加入到的当地的烈士寻亲群中,间接扩大自己的“寻亲圈”。
“我现在是‘信息中枢’,五湖四海的烈属来找我,我帮他们对接专家、陵园以及各地志愿者。”随着帮助越来越多的烈属找到亲人,他接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下班、周末都泡在寻亲群和中华英烈网。朋友问他,为什么不拒绝烈属们的需求?他想了很久,发现帮助他们已经成了自己的习惯。
孙玉林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随着群里志愿者人数的增加,孙玉林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网络,打通为烈士寻亲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