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跟着总书记看中国|“碱嘎巴”变出“金疙瘩”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网罗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碱嘎巴”变出“金疙瘩”

转载 高飞2024/07/25 16:35:0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人民网 编辑: 16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考察了旧城镇仙庄片区盐碱地麦田,实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地处渤海之滨的沧州,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有大片的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这句顺口溜,曾经是当地农业劳作的真实写照。

提起盐碱地(俗称“碱嘎巴地”),熟悉农业农村的人们或许会联想到,每逢秋天田地里,泛起的那一层白花花的碱嘎巴(盐末)。“碱嘎巴地上种粮难”。多少年来,老百姓受够了土地盐碱的苦。

如今,利用咸水结冰灌溉技术改良盐碱地;采用化学、生物等方式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地力;开发微垄覆膜侧播保墒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引进抗盐碱良种……科技优先、综合施策,随着多项技术成果的不断推广,沧州昔日的盐碱地正变得生机勃勃。

目前,沧州已完成盐碱地综合整治项目200余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00余万亩。2023年,全市100.2万亩旱碱麦获得丰收,亩产达到245.4公斤、总产达到24.5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22.1公斤和2.13万吨。

向盐碱地要食物,向特色农业要效益。

今年2月29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在沧州成立,这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的首个基地。基地立足盐碱地特色产业,聚集国内优势创新资源,开展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集成示范和成果转化。

新的希望,每天都在沧州这片土地上生发。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