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6月26日10时许,齐河县华店镇华中社区居民郭兰英来到家门口的社区食堂上班。因年龄和身体原因,她无法外出务工,成为“留守一族”。而随着齐河县推出大量“公益岗”,她又重新“上岗”,成为一名保洁员,负责社区食堂环境卫生,并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如今,她不仅能在“家门口”上班,还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是乡村振兴的本源所在,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2022年,德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围绕公益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保险信贷、基层就业服务体系等课题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截至2024年6月,全市农村就业人员达到249.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86.6%。系列举措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让更多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集成改革,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破解难题出路在改革,办法靠改革。
围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2022年,我市发布《德州市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试点方案》,从深化公益性岗位开发、推广“互助公岗”、深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探索“农民工免费上大学”等24个方面细化了政策措施,提出力争到2025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制度成果,多角度、全方位探索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路径。
哪里有挖潜就业岗位的空间,政策就延伸到哪里。从开发公益岗、以工代赈岗,到产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围绕“做大蛋糕”、扩容“岗位池”,各项政策聚焦精准、有的放矢。
德州在全省率先推出“创贷+商贷+政府补贴”的“德创组合贷”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打包”提供集成服务,累计发放各类创业扶持类贷款22.34亿元。以支持“回创能人”为例,不但将产业转型、农村改革中蕴藏的机会留给返乡创业者,还从创业者关心的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方面进行具体安排。
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农村劳动力、入乡留乡等创业人员,给予个人最高20万元、合伙创业最高60万元、创办小微企业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德州市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集成性、先行性的探索实践,也是一项兴村富民的民生工程。通过近三年的持续深化,我们构建起了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和社会参与的协作格局,在促进农民群众就业、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德州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范伟说。
群雁归巢,带领父老乡亲过“好日子”
6月28日一早,韩向勇从北京驱车赶回乐陵花园镇大韩新村,顾不上换衣服便一头扎进了由他创办的服装厂,开始筹备秋季订单的生产工作。
韩向勇在北京打拼多年,修过路、架过桥,干过装修、端过盘子,2014年,凭借多年的资金积累,他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安保公司。
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有成的韩向勇反哺家乡的愿望愈发强烈。2019年,乐陵市实施“雁归工程”,号召在外创业人才返乡。当花园镇党委找到韩向勇时,他欣然答应,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2019年3月,他在村里办起了服装厂,恰好安保公司需要大量保安服装,订单式的生产带动上百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回乡发展5年来,韩向勇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带动附近7个村庄发展特色产业,集体收入越来越高,村里的暖心食堂、暖心学堂等一应俱全,自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作为一名党员,生意上的成功不应该是我唯一的追求,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比什么都强。”韩向勇说。如今,服装厂的工人每月能挣3000多元,村集体每年也能收入20多万元。
韩向勇只是德州市“归雁”反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雁归兴德”工程,设立1000万元返乡创业扶持资金,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退休人员、退役军人等“七类人员”回乡创业。相继开展“强村共富合伙人”招募、培育“归雁创客”等专项行动,建成返乡创业园、电商孵化基地等89处,回引返乡创业能人2749名,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8.9万人,“群雁归巢”实现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产业聚集,家门口就业机会越来越多
村里有了“领头羊”,还需要产业配套实现拓岗扩就业。
宁津县杜集镇依托家具绿动能共享产业园,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建设了标准厂房、展销中心等,水、电、气、物流、通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实现“拎包入住”。同时,设置了回乡创业服务专岗,协调帮助返乡创业人员做好场地选定、工商登记等工作。
“自从搬进产业园,生意变好了,我们商家之间的合作也增强了。”入驻该园区的山东奥馨家居有限公司负责人苏海宁说。
“原来在外地打工,离家远收入还低,2023年回到家乡就业,工资稳定又能顾家。”奥馨家居有限公司员工杨宗玉说。随着产业园的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园区,就业机会不断增多。
近年来,乐陵市稳链、延链、强链促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夯实就业“压舱石”,食品加工、高端体育等12个产业园区,吸纳5万多名农村劳动力进入园区上班,成为产业工人。
得益于培强乡镇产业带动村民就业的有力举措,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保障。
我市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聚焦全市10个中心镇和11个特色镇,实施“强镇固基三年行动计划”,新建现代农业、新型康养、农创文旅等“家门口项目”1180个,吸纳劳动力就业4.2万人。全市建成乡镇产业园区67个,提供就业岗位16.3万个。
“家人们,来看看我们家石磨面粉做成的花馍馍……”6月26日,记者走进武城县孙河沟村麦暖香“共富工坊”,浓浓的麦香扑鼻而来。武城县依托党建联合体建立麦暖香“共富工坊”,建设石磨面粉加工车间、电商直播间等,生产原生态石磨面粉,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余元。
为了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武城县电子商务中心免费为村民培训直播技术,每年帮助300余名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成为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的生动实践。
公益先行,兜牢困难群众就业底线
在农村,仍有不少低收入群体。真正兜牢困难群众就业底线,是此项改革的重要发力点。
“叔,这两天身体咋样了?家里还有药吗?”近日,乐陵市杨安镇郑家村的帮扶者郑清华走进被帮扶者的家中,悉心询问近况,并帮助打扫卫生。像这样每天服务困难家庭,郑清华每个月可以拿到442元的补助,既帮助了村民,自己还能补贴家用。
放眼全市,围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我市民政部门依托社会大救助体系服务平台,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作用,“民政互助公岗”就业帮扶模式成效明显。同时,推广以工代赈就业模式,谋划建设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库,优先组织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以及受疫情灾情影响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截至目前,全市已为低收入群体安置互助公益岗5160个,惠及城乡困难家庭9000余个,低保或特困人员已有1932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17543人,发放劳务报酬3.28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协同有关部门,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拓展就业服务体系、增强乡镇园区吸纳、回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等方面,推出一批改革创新性项目和制度性成果,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范伟说。(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袁明慧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