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花万元报高考志愿,“规划师”真能规划考生未来吗?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地 / 正文

辟谣平台.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花万元报高考志愿,“规划师”真能规划考生未来吗?

原创 王晓松2024/06/19 17:34:2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德州晚报 编辑: 95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俞荣

       高考落幕,志愿填报“大考”即将到来,近日,“高考志愿规划师”在各种渠道上线。“不浪费1分、不浪费未来”“让每1分都发挥价值”这类宣传标语,对迷茫中考生、焦虑的家长很有吸引力,已有不少家长豪掷万元,预定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然而,高考志愿规划师真的能够规划考生未来吗?记者对此进行调查,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鱼龙混杂,不少机构可一个月拿到“规划师证书”,精打细算每一分,“功利化”填报志愿,极易出现失误,也抹杀了考生未来的可能性。


高考志愿200万种排列组合,有家长花费万元买“最优解”

       “我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适合报哪些专业,高考结束后,我收到很多志愿填报机构的信息,已经交了300块在网上买了‘志愿卡’。”高考生小悦介绍,和她一样迷茫的同学不在少数,他们这几天经常讨论“未来什么专业好就业”“是报好学校还是好专业”“如果分数刚过线,要不要冲一冲心仪的法学专业”……

       和考生同样无措的还有家长们。高考期间,陈先生一直守在场外,收到了厚厚一摞填报志愿的宣传单,不少机构在宣传单页上印有“800多个专业、3000多所院校,排列组合有200多万种选择,你真的会找到最优解吗?”

       发传单的人滔滔不绝讲述志愿填报重要性,陈先生越听越觉得有道理,“报志愿也是一门考试,不仅考学生也考家长,不能因为自己不懂让孩子选错了未来”,最终他花费一万元,购买东方红路一家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高考规划服务”。

       之所以选择这项最高额服务项目,一方面是看中了“全程一对一,24小时可询问”、“提供3套‘最优解’共考生选择”,另一方面如果出现志愿报考失误,还可以安排留学途径,这无疑是给家长的“定心丸”。


市场鱼龙混杂,并无高考志愿规划师职业

       6月16日,记者走访了多家志愿填报服务机构,仅三八路一条街就有5家可以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收费按服务细致程度,从几百元至上万元不等,如只需要通过电脑系统提供志愿填报的院校、专业,收费在500元左右,如需“全程一对一,24小时可询问”,收费则在几千元不等,如果同时提供“志愿填报”、“留学规划”两套方案,收费则高至上万元。

       在记者调查高考志愿填报市场期间,多个机构主动推荐了他们的服务项目,如“出分前咨询全部免费”“我们有近五年的全部数据,准确帮助考生找到最合适的专业”“500分也有机会冲211,关键是报对志愿”其中两家机构见记者犹豫,说出了一摸一样的话“咱们普通百姓手里没几张好牌,当然要精打细算着用,一分都不能浪费。”

       但当记者反问“二模成绩570分,能不能报医学专业”时,自称有多年经验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却变得含糊不清,转而介绍起“大数据分析”。问及“500分如何冲211”时,对方表示“偏远地区的好学校、好专业报不满,这就是机会。”但至于这样的学校、专业究竟是什么,对方则表示“需要看系统库中的推荐”。

       采访中,“高考志愿规划师”的专业性让人生疑,在网上搜集此类职业,一家机构称“报名线上课程,一个月可拿证”。而事实上,人社部门并没有制定“高报师”职业标准,在最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高报师”“高考志愿规划师”不在其中。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曾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答记者问时称,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


功利化报志愿,无法规划考生未来

       6月19日,记者采访拥有17年指导志愿填报经验的德州学院教授刘永恒,其介绍,目前市场上多数机构宣传的“不浪费一分”,不但无法实现,也脱离帮助考生规划未来的初心,而且“卡分”报志愿,极容易出现报考失误。

       至于部分机构宣传的“500分冲211校园”却曾有类似情况,如2023年,新疆的“211”石河子大学的动物医学专业,在浙江录取分数只有491分,仅比本科一段线多3分,录取位次是17万名,这个分数通常只能读专科。但这类案例属于小概率事件,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指导填报志愿需要对学生有一定了解,才能给出有价值的建议,正规的指导流程,需要先与学生座谈,了解对方感兴趣且适合的专业,然后确定学校层次、目标城市,结合今后考研、就业给出指导。”刘永恒表示,只关注“最优解”,是在抹杀考生未来的可能性。

       如果考生没有清晰的心仪专业,同时对自己适合的专业不清楚,则需要经过系统测试,找到自己兴趣和特长所在,正规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可进行这项测试。


教育部官方大数据上线,免费帮考生填报志愿

       “当时我也被和天书一样的志愿填报书唬住了,但是静下来一步步操作,其实报志愿也没有那么难。”苏晓莹是2023年毕业的高考生,作为过来人,她认为高考“报漏志愿”的可能性比较小,考生们不必为此过度焦虑。

       苏晓莹介绍自己报志愿过程,先将高考分数、全省名次填入高招网系统,然后根据选科情况、高校所在省份,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想去的省份排除,所保留的意向学校与专业范围搜小很多,很容易找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

       为帮助考生科学填报志愿,日前,教育部上线了官方大数据,免费帮考生填报志愿。“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面向高考生免费开放“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

       该平台还有专业、职业心理测评,从兴趣、价值观、人格、学科倾向综合四维度,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倾向,个性定制的志愿推荐。依据往年录取情况,根据考生高考成绩(位次),按照“冲稳保”的填报原则,结合心理测评结果,个性化生成志愿参考建议,展示录取情况、专业满意度、就业去向等全方位数据,帮助考生“选大学,选专业”。


【延伸阅读】

新政:多所高校“转专业自由”,“一报定终生”将被打破

       值得考生、家长们关注的是,今年多所高校在学校招考发布会上都宣布了新政策:考生入校后可转专业。这为填报专业焦虑的考生们,释放了一个信号:考生有更多选专业机会,所谓“一报定终生”将被打破。

       上海交通大学召开2024年本科招生新闻发布会介绍,该校从2024年上半年开始实行的更为灵活的转专业政策,除约定批次外,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所有学生可提出转专业申请,且不限制学积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校本部和医学院可以互转。

       武汉大学在2024年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院内专业自由选,时间延长到大三下学期结束前,转出学院不受限制,学校也不控制申请转出人数,确保学生在学部内转学院时,能够尽可能满足。

       同济大学公布2024本科招生政策亮点,提到学校转专业政策持续落实“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的原则,进校拥有7次对专业作出抉择的机会,更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

       此外,吉林大学也宣布放开转专业限制,每人有12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已实行“零门槛100%自由转换专业”政策。华中科技大学每年都有约1000人成功转专业。

       “自由转专业”的背后,体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学校将更加关注、尊重每位学生,对成绩拔尖的学生是锦上添花,对学困生是雪中送炭,对正要填报志愿的考生来说,则意味着迎来“机会的春天”。

已有0人点赞

637334300423557261344394321.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