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6月18日,我市召开“牢记嘱托 走在前 勇争先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新篇章”主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牟春雁,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吉军,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传健,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群威,齐河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范桂贞出席,介绍我市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新作为,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刘之荣主持发布会。
近年来,德州市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文旅生活需求为目标,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抓好非遗保护传承,繁荣精品文艺创作,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塑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讲好“文化惠民”故事
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办好文旅领域民生实事。推进市级三馆建设,市文化科技中心将于今年10月建成,将成为主城区城市文化新地标;抓好标准化城市书房创建,上半年全市新建标准化城市书房12家,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畅享文化的首选地;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目前,全市已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4个,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一年一村一场戏”“杂技进校园”等演出活动。今年以来,已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3500余场次,全面叫响“百团汇演”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讲好“文化自信”故事
坚持文保项目带动战略,强化黄河、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先后实施文保项目30余个,争取上级文保专项资金5400万元。德州码头环境保护整治、四女寺枢纽船闸保护展示2个项目成功入选全国文物保护项目计划,苏禄王御园改造提升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闸子遗址考古勘探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德州机床厂旧址建筑修缮工程入选第一届山东省优秀革命文物保护工程,12处红色文化特色村入选第三批省级培育名单,数量居全省首位。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武城县成为7个省级普查试点县之一。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德州市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创新非遗保护发展
讲好“文化传承”故事
持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目前,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省级非遗名录43项,市级非遗名录28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人,市级223人。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我市“与运河牵手·寻非遗明珠”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入选山东省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德州董子文化街入选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德州扒鸡公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德城区获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武城县老城镇入选省级文化生态名镇,非遗保护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
打造文艺精品力作
讲好“文化交流”故事
深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东盟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杂技主题晚会《山水国潮》,成功晋京展演;创排红色音乐剧《兵出渤海湾》,赴新疆巡回演出,社会反响良好。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合作,共同创作我国首部考古题材音乐剧《大地苍茫》,成功入选“2023年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扶持计划资助项目”。推动德州杂技赴欧洲、日韩及东盟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先后荣获国内外各类荣誉称号20余项。
加快文旅产业发展
讲好“文旅融合”故事
强化项目带动。实施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牵手工程,加快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大运河“一廊六片”、乐陵影视城等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构建“水上行、岸上游”文旅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市重点文旅项目47个,总投资48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76亿元。优化产品供给。齐河欧乐堡度假区、夏津德百旅游小镇、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平原东海温泉天下康养小镇等景区先后建成运营,“两河牵手”文化体验廊道、运河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20个标志性项目,明年全部建成投用。提升产业品质。实施景区提质焕新工程,黄河国际生态城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董子文化街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两河文化主题游径获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游客带来高品质文旅新体验;推动旅游住宿业扩量升级,引导华住集团“百家酒店”布局项目落地,力争实现五星级酒店实质性突破。擦亮文旅品牌。加强与沿黄、沿运及京津冀城市合作交流,推出“两河牵手”等14条精品旅游线路,成功举办“大德之州·两河牵手”文旅北京推介会,全面叫响“好客山东·大德之州”文旅品牌。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加快推动文旅在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德州市在“旅游+”新业态融合发展方面,有什么措施和成效吗?
于吉军:近年来,市文旅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实施“文旅+”“+文旅”战略,推动文旅与多业态、多领域融合发展,构建“万物皆可游、处处是场景”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一是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制定了工业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发展工业旅游,实现工业旅游创新突破,在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推出20家各具特色的工业旅游重点培育单位,并确定了60家工业旅游梯次培育单位,将工业旅游作为我市旅游产业的新场景、新增长点和新的突破点。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打造“乡村微度假”旅游新模式为目标,启动实施了“乡村休闲度假转型行动”,建设一批精品文旅名镇、民宿集聚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一批优质乡村旅游产品。比如,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乐陵后周村,省级民宿集聚区齐河祝阿镇,省级重点村临邑前杨村、禹城桂庄村、夏津前屯村、宁津崔杨村等都是我市乡村旅游的亮点。同时,我市“最美金秋 畅游黄河”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下一步,市文旅局将以“两河牵手”沿线为重点,深挖齐河马集第一驿站、平原康熙探花花园等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片区建设。
三是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结合打造特色体育名城,体育旅游成为新热点,市文旅局持续加强对全市体育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发掘,为游客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齐河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入选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乐陵泰山体育博物馆成为体育旅游产品的展示体验地,入选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同时,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期间,举办的“两河牵手”京津冀鲁自驾游、“两河牵手”户外运动嘉年华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火爆异常。
四是大力发展“购物+旅游”。鼓励旅游商品创新研发,培育“好品山东·德州有礼”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级、省级旅游商品大赛,7件旅游商品入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名单,2件商品分别获得大赛金奖和银奖。德州扒鸡等3项商品入选山东省旅游必购品TOP10。今年市文旅局还组织开展了“好品山东·德州有礼”2024旅游商品展,全市12个县市区10大类共132种旅游商品参展,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是大力发展“演艺+旅游”。实施旅游演艺赋能行动,开展精品剧目主题展演季活动,常态化组织《山水国潮》、《兵出渤海湾》等精品演艺剧目进景区、进社区,积极引进大型演艺秀、青年音乐节等商业演艺项目,持续丰富旅游演艺产品。今年6月,在天衢新区奥莱广场举办的新青年音乐节火爆出圈,全网浏览、点击、转载量达32亿次,被广大网友称为“音乐节里的天花板”。
同时,市文旅局还在积极探索打造“生态+旅游”“科技+旅游”“交通+旅游”“非遗+旅游”“文博+旅游”“研学+旅游”等文旅新业态、新产品,全面推动德州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请介绍我市体育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林传健:近年来,全市体育系统积极探索体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体育+”活动,以体育为媒,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
一是依景办赛、以赛促游聚人气。依托赛事、节庆等活动,推出了乐陵千年枣林骑行路线、宁津蟋蟀欢乐谷冰雪路线、齐河安德湖房车露营路线等一批富有特色、广受欢迎的精品体育旅游线路,打造了市体育公园、陵城鬲津湖、武城四女寺水利枢纽等一批自然资源突出、人文资源丰富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欧乐堡获评山东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通过与体育的融合发展,为景区提升了知名度、带来了高人气。吸引游客跟着赛事去旅行,推动骑行、街舞、马拉松等潮流项目进景区,每年举办各类赛事活动5000余场次,带动近200万市内外群众、游客参与,赛事新场景为城市旅游发展增添动力。今年4月举办的2024德州“两河牵手”户外运动嘉年华成功探索出“体育+文旅+消费”新模式,将体育赛事、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多种元素融为一体,让游客既享受运动之趣,又饱览生态之美。
二是寓文于体、以体兴文激活力。深度挖掘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打造了德州运河马拉松、大运河德州段端午龙舟赛、海峡两岸(德州·庆云)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等独具德州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其中,海峡两岸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获评山东省自主知识产权精品体育赛事,吴钟八极拳获评2023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积极推动赛事衍生文化产品,宁津杂技、武城抬花杠等非遗项目被搬上赛场进行表演,德州扒鸡、金丝小枣等地方美食被放进赛事包向全国各地运动员推广,赛事奖牌、吉祥物巧妙地将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浓缩于方寸之间,体育已经成为传播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
下一步,市体育局将积极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不断引进和培育体育旅游精品赛事,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将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地从传统的体育馆扩展至具备条件的景区、度假区、体育公园等区域,推动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安全管理,打造文体旅深度融合的赛事活动品牌,切实将赛事活动带来的“流量”转化为体育和旅游经济的“增量”,为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请介绍下“两河牵手”工程的规划是怎样的,它会给咱们德州的文化旅游发展带来哪些好处呢?
张群威:德州是黄河、大运河交汇的地方。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要批示指示要求,服务融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打造两河文化重要展示地。2022年,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高点谋划、顶层设计,依托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和山东“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启动实施了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工程。
在文旅融合方面,市自然资源局本着畅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的原则,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孝道文化、大禹文化、三国文化、德政文化等历史内涵,充分结合沿线水利工程、生态资源等,并委托专业设计团队开展了黄河大运河连通廊道总体景观规划。规划的整体思路是保护自然环境特征、体现历史人文底蕴、促进景观风貌延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地区乡村振兴。以5大干流、1500条支流、20座水库互通为重点,用水系将两条文化大河连通起来,建设黄河与大运河连通廊道、黄河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旅游基础设施等十大项目。
在规划范围方面,南起潘庄引黄干渠入口,北至运河四女寺水利枢纽,串联沿途的齐河县、禹城市、平原县、武城县、德城区5个县市区的18个乡镇,总长度130公里。沿线共设置了8个核心景观节点,23个大小驿站和18个“一镇一村”提升整治村庄。
在功能分区方面,市自然资源局将整条廊道规划了四个区域,分别是:运河乐活区——主要范围是四女寺枢纽至德城区黄河涯镇南,长度约25公里,重点开发四女寺风景名胜区,打造运河文化聚落。生态观光区——主要范围是平原县王杲铺镇至平原县王庙镇,长度约42公里,重点发展林果采摘、临水垂钓等与自然环境结合的休闲项目。诗意栖居区——主要范围是禹城市房寺镇至禹城市伦镇,长度约20公里,重点开展民宿度假与农家乐旅游项目。黄河魅力区——主要范围是齐河县潘店镇至潘庄引黄干渠入口,长度约42公里,依托引黄水利工程主题,打造“黄河口上的村落”品牌。
按照规划,将打造一条集文旅风景观光、历史文化展示、乡村振兴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廊道,形成“水上游、岸上行”的文旅休闲新场景。目前整体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生态与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成为“大德之州一好运之河”城市新名片。
6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我市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旅游度假区入选全国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对此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范桂贞: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了“三个首家”:一是全市首家;二是全省内陆县市区首家;三是全省沿黄县市区首家。回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齐河县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把沿黄资源的优势放大。度假区拥有30里黄河生态廊道和万亩黄河水乡湿地,是齐河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主阵地。齐河县精心打造了治黄文化地标—红心广场,挖掘传承齐河黑陶制作技艺、黄河号子、绣球灯舞、齐河传统治黄技艺等黄河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展黄河安澜实景探索研学,讲好齐河黄河故事“治黄篇、红色篇、流域篇”三部曲。特别是,投资120亿元的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入选中宣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21个博物馆建成后将从时间轴、地域轴两个维度,以沉浸式+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再现黄河数千年、上下游的历史人文风采。
二是把产业支撑的方位找准。齐河县坚持用大项目引爆大旅游,成功招引文旅强企坤河集团,投资200余亿元建设了十大文旅项目,成为撬动度假区旅游的“流量明星”。其中,海洋极地世界是山东内陆地区首家以海洋极地为特色的国际现代化展馆,动物王国是省内首个生态型互动趣味性野生动物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被评为“好客山东高铁沿线最美十景”。今年以来,度假区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7亿元。未来随着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和冰雪大世界等重点文旅项目逐步建成运营,将助力度假区在全国争一流。
三是把文旅融合的业态激活。齐河县紧紧围绕“一切皆可文旅,文旅赋能一切”的思路,聚焦文旅+康养、教育、研学、体育、科技等,实施景区焕新工程,策划推出“家庭主题娱乐、富锶温泉康养、黄河生态度假”三大核心产品,打造“黄河生态文化之旅”、“最美金秋·畅游黄河”等国家和省级精品旅游线路20条,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多元化选择。常态化举办大马戏、音乐节、烟花秀、攀岩联赛、马拉松等活动,将数字、体育等元素转化为可玩可吃可感触的体验性旅游产品,让游客听了就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四是把配套服务的文章做优。在“吃”上,对标成都宽窄巷子、陕西袁家村,高标准建设黄河水街、中国驿·饮食文化小镇,满足游客“舌尖上的旅行”。在“住”上,建设以黄河国际酒店、骑士度假酒店、孔雀王为代表的高品质综合酒店,和以长颈鹿庄园、安德湖民宿等为代表的精品民宿酒店20余家。在“行”上,紧紧围绕“两河牵手”工程,打造百里自驾旅游风景道和文化体验长廊,开通免费双层旅游观光巴士专线,建成1.6万个停车位,搭建起“快进慢游、外联内畅”的大交通体系,让游客出行体验更美好。
下一步,齐河县将以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新起点,持续围绕基础设施、景区建设运营、旅游度假延链、旅游秩序以及旅游服务等,实施五大提升工程,不断增强知名度、吸引力和美誉度,为全市文旅产业更高质量发展贡献齐河力量。(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