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实时定位、互加好友、视频通话、社群互动……原本只是用来定位的儿童智能手表,如今已越来越像一部“微型智能手机”。不知不觉间,儿童智能手表还成为了不少孩子之间的社交神器。
近日,德城区一位5年纪家长吐槽:前一阵刚为孩子购买的小天才电话手表,没戴几次,孩子又要买新款,而换新的理由却是旧款手表无法与佩戴新款手表的同学交朋友,没有了社交圈。家长如同被儿童手表绑架,记者走访该品牌门店了解到,该款手表售卖2299元,在“六一”期间销售量好于其他较便宜的款式。
“六一”期间销量较往常增长1倍多
新款手表部分颜色需要预定
“‘六一’这两天的营业额能到两万多,较平时增长1倍还多,家长带孩子一来就是咨询最新款小天才Z10,这就是一部小型智能手机,很受小朋友们欢迎。”6月3日,在天衢新区澳德乐时代广场一楼小天才柜台的工作人员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了销售业绩,自小天才Z10开售后,已经荣登为店里销冠。“像Z10这款晨曦粉色已经没有货了,需要进行预定,不只我们一家门店卖得好,像万达、百货大楼部分颜色也需要预定。”
小天才电话手表Z10的外观有银色、粉色,具有楼层定位、健康监测、视频通话、加好友等功能,是目前小天才电话手表系列中最为昂贵的一款。“Z10屏幕更大,信号接收能力更强,楼层定位能精确到房间号”工作人员说,Z系列是小天才高端线,此前的Z9价格是1999元,“差了几百块,但是Z10国外旅行时也能用,两者相比,选择Z10的顾客比Z9的多。”
“目前小朋友佩戴的智能手表多数都是小天才的,基本不愁卖”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天才的微聊功能,是同一个品牌相互靠近会自动互加好友,所以孩子们大多都会使用小天才手表,其他品牌不适配。”
手表背后是小天才垄断的儿童社交圈
记者采访儿童得知,基本每个人都知道“小天才”,多数儿童也购买过。今年读5年级的小李春节期间刚买了Z9,但是最近又出了新款Z10,手表成了旧款,让他感到十分郁闷。读3年级的天天,她和同学分别买了一样的品牌和型号,“这样我们就可以碰一碰了,如果是别的牌子,就不能加好友。”
“碰一碰”是小天才儿童电话手表的特色,可以面对面,通过手表碰一碰的动作,完成“加好友”的社交。而其他品牌,则被“排挤”出了社交圈之外。一块儿童智能手表,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小学生在学校能交到多少朋友。“用一样的牌子,大家才是好朋友。”
李女士的孩子就有过因为手表品牌不一样被同学排挤的遭遇。“最开始我给孩子花了599买了一款小米品牌的儿童手表,没几天孩子就不戴了,后来孩子告诉我,班里同学戴的都是1千多的小天才手表,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加好友,自己的却不行。”
此外,记者了解到,使用小天才手表的同学也根据型号、款式的不同形成了不一样的社交圈。“旗舰款Z系列好于Q系列,戴Z系列的同学不会主动加Q系列的同学,新款同学不会主动加旧款的同学”天天说。
被手表“绑架”
家长有苦说不出
在采访过程中,家长吴女士前来领取给孩子早早预定的Z10电话手表。她告诉记者:“孩子已经戴了一个小天才了,现在买的是第二个,5月份出新款后,孩子一直缠着大人要,每天都要提一次。”吴女士本以为,一款手表最起码能用三四年,却没想到仅仅1年后,孩子就提出要新款,耐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最终吴女士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此外,吴女士告诉记者,在“六一”期间,她认识的其他家长也纷纷被孩子要求换新款手表。说起手表的价格,吴女士指了指自己的iWatch手表说道:“我这款苹果手表还不到2000元,孩子爸爸戴的华为手表也才1000多点,而今年新上市的Z10,售价已经突破了2字头,达到了2299元,如果明年出Z11、Z12又该怎么办。”
“不买最新款,孩子会说交不到朋友”吴女士无奈地说:“最开始我是不同意给他买手表的,总觉得用处不大,后来发现小学生有自己的社交圈,流行什么东西,大家都会一窝蜂的买,孩子之间也会互相讨论,不给他买手表,相当于把孩子从社交圈剥离出来,哪个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孤立,也只能被迫跟风。”
城区多数学校禁止学生佩戴电话手表
老师建议家长进行积极引导
“现在的儿童丧失了定位、联系孩子的初心。”在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最初购买电话手表,只是为了定位、方便了解孩子动向,同时,多数家长也表示儿童手表对孩子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让家长更加放心。
记者了解到,城区多数小学为防止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形成攀比,都明确规定禁止孩子佩戴电话手表上学,有的小学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班主任老师也会给家长说明要求,不让孩子将手表戴到学校里。
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马丽老师表示:学校是明令禁止佩戴电话手表的,如果有学生放学独自回家,家长想掌握孩子动向的,可以向老师申请,到学校将手表交给老师,放学后再还给孩子。
面对孩子之间出现这种“社交圈”情况,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马老师表示:“孩子在想要手表之前,家长要问孩子用途、目的,有没有合理的需求去购买这么贵的电话手表,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就不必购买,而不是孩子想要什么就必须给什么,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