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桥口街位于京杭大运河德城区段的东岸大堤下,津浦铁路和石德铁路从街东部穿行而过。南面是德城区东西交通要道之一的天衢路,北面与小锅市街相邻,目前隶属于德州市德城区新湖办事处的管辖范围。在德州城的经济发展史上,桥口街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为城市的繁荣做出重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先有桥口街,后有德州城”
德州城从前有“先有桥口街、后有德州城”的民谣。意思是说,桥口街是先于德州古城发展起来。据民国《德县志》记载:“慈氏寺本在运河西岸,建于唐贞元元年(785)。因该寺主殿房顶所用的瓦出自制陶大家,瓦色光白俗称‘银瓦寺’。元代遭兵燹,明永乐十年(1412)重建。”而重修的慈氏寺就位于桥口街的北侧。至少自隋唐时期,桥口街周围就已经是较繁华的区域了。
元代建都北京后开通了永济渠,在桥口街东的这条河上修了座广宁桥。这里便成为通往京城的水陆汇聚之地,出现了接待进出京城的官员、赶考学子、商贾们的服务场所,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
明洪武三十年(1397),德州修筑砖城,桥口街官方冠其名曰“西关街”;因街东有“九达天衢”牌坊,故又被后人称为“九达天衢”;“雍正十二年(1734)该河西移,浮梁亦随之而移,故至今西关渡河处,名浮桥口。”街西头被称为“浮桥口”。在清朝中后期,桥口街有西关街、浮桥口和九达天衢三个名称。民国初期,德县县长李树德就将其正式命名为桥口街了,该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桥口街因运河而兴衰
“坐落在四面环水、绿荫碧草之间的桥口街,空气新鲜、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安居乐业,绝对是最易于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桥口街的老居民,也是德州市党史方志专家库专家、德州市地域文化学者马惠彬说,几十年前,桥口街西边是京杭大运河,南边和东边是由运河故道形成的碧波荡漾的大海子,北面一片湿地长满了奇花异草,街四周小桥流水、荷红苇绿引来鱼虾自由畅游、水鸟纷飞,引吭高歌。
回忆起曾经的桥口街,马惠彬十分激动:“桥口街当时非常繁华,大梯门的商店和大车店、悬壶济世的小医馆、神秘的老井、各类衙门、德州古城墙遗址一应俱全,运河里还有时起彼伏的船工号子声,会同小学校里的朗朗读书声,火车、小火轮的汽笛声、各类商贩的叫卖声与居民的欢笑声形成一部优美的交响乐。”
1946年6月德州城解放后,运河码头南移,桥口街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居民区。桥口街自此开始衰落,往昔繁华的“御路”只剩不足200米的桥口街段遗迹了。虽然那些古色古香的民舍不见了,但仔细辨认还能看出当年的痕迹;虽然那些磨坊、大车店和板搭门的商店不见了,但他们的方位还印在人们的心中,古老的大槐树还在,老枣树还在。
宽厚包容的文化民俗
优雅的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桥口街的双旱船也应运而生。“桥口街双旱船出自河北梆子《白蛇传》里,是桥口街拿手的民间传统文艺节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春节或遇到重大庆典都会演出。”顺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艳平表示,为了挽救和传承“非遗”项目,他们将创新工作机制,积极申请专项资金,全面开展“水兽旱船”系列保护工程,发现培养项目传人并对演员进行专业培训,配置服装、乐器和道具,积极推进“水兽旱船”进校园、进企业、走基层,并向社会各界传授技艺。
“桥口街东头回族居民居多,西头汉族较多,可没有截然的界限,全街都是回、汉杂居区。在常年的交往中,通过回汉族同胞之间的磨合,形成了桥口街独特的宽厚包容、朴实勤奋、没有排外倾向的民俗、民情和民风。”马惠彬表示,在桥口街无论谁家有了红、白事或修盖房屋等大事,居民间从没有回、汉之分,街坊邻居都是主动前去帮忙,一家有事大伙帮,成了桥口街多年的优良传统。只要是家里办宴席,都是办“回族席”,席间绝无回族忌讳的食品。
多年来,桥口街一直是邻里和睦、亲如一家。为了民族团结、尊重回族人的生活习俗,居住在桥口街的汉族同胞不仅习惯了回族同胞的生活方式,还养成了桥口街独特的生活习惯。桥口街艰难地度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今后它将以矫健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佳妮